“烏氏和義氏已經派人過來,他們向執政府投了民意書,請求能夠遷移到河套那邊放牧,為此他們保證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販售給軍方的馬匹,每年向商部出售的牛羊等牲畜也保證增加數量。”
商部是執政府的一個其下部門,娩杓這個商部的主官聽到有人提到“商部”不由扭頭關注了一下。
蕭何聽取彙報的地點是在正廳,這邊也是各種彙報條目集中的地方,要說執政府各部門的主官往哪裏集中的地方最多,絕對非正廳莫屬。
“烏氏是北地那邊的吧?”
“是的,是北地僅存的遊牧氏族中最大的一個家族。他們在過去的六年裏先後提供給軍方至少十三萬匹可供訓練成為戰馬的良馬,駑馬更是多達三十萬匹以上,牛羊接近一百八十萬。”
“義氏呢?”
“義氏是隴西那邊的家族,不過相對起隴西大族的邦氏和西氏,義氏在放牧的規模上相對要小。義氏是在近期才突然加大對軍方的戰馬販售,對內地的牛羊出售額度也是近期才增加。”
不管是作為“呂哲軍”,還是“漢軍”,又或者是未來的“帝國軍”,軍方組建騎兵軍團的戰馬來源,估計在很長的時間之內都會是依賴於秦地,而那也是秦地那邊的風俗使然。
秦國的西疆和北疆一直都有保持遊牧習慣的群體,尤其是隴西那邊保持遊牧習慣的人口最多,這與秦國西疆和北疆的地理麵貌有關,也是秦國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實在是融合了太多戎狄有關係。
相對於列國北邊的邊境,秦軍凶悍地阻止著胡人的入侵,秦地保留的草原是舊有戰國中最多,這裏的最多沒有之一。曾經的戎狄在被秦國所兼並之後,他們可能是在生活習慣上沒有多大的改變,但是無論從文化接受程度還是思想上其實已經全盤的“華夏化”。說直白點就是,那些被秦國融合掉的戎狄打從心裏認為自己是華夏人而不是胡人,雖然他們依然是在放牧……
秦國曆代花了極大的心思用在針對戎狄的融合上麵,導致的現象是曾經的胡人完全以華夏人自居,甚至發生了秦國滅亡之後大多數的遊牧部落根本不接受劉氏漢皇朝的統治,有些是在後續的與漢軍交戰中亡族,有些則是跑到河套等地區漢軍無法觸及的區域。
表現出來比較詭異的例子是什麼?就是劉徹出兵北征草原期間出現了一件事先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那個時候竟然有穿戴已經亡國秦軍款式和顏色的戰袍的軍隊出現,雖然這樣的軍隊不多,也沒有給劉徹北征草原造成太大的麻煩,但是穿著秦軍戰袍和喊著秦軍戰號與漢軍發生對抗的事跡真真實實是出現在了當時的草原戰場。
呂哲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亡了秦國,但是呂哲並不是以毀滅性的暴力方式消滅秦國,是以一種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過例子,從上至下進行武力威脅的方式完成兼並。
呂哲吞掉秦國也是在特殊時期,作為秦國的統治家族趙氏贏姓在壓力下屈服,雙方民間層次上所造成的仇恨並不是太大,哪怕是有仇恨也是被限製在高層,民間並未被戰火所摧殘,抵抗層麵與之劉氏皇朝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結果,甭提因為大量交易的利益效應下所產生的一些互利互惠情況了。
趙地和燕地那邊也有一些保留遊牧狀態的群體,但是相對於秦地那邊要少之又少。趙國和燕國都是先後為秦國所攻滅,秦軍消滅趙國和燕國的時候手段異常之酷烈,趙軍和燕軍拚死抵抗之下傷亡無比慘重,趙地和燕地的黔首不管是抵抗輕微還是激烈,在秦軍按首級評定軍功的方式下,黔首被秦軍士卒大肆屠殺當做軍功的數量難以計算。
沒有具體的數字表述,但是有相關的文獻曾經有過文字記載,秦國沒有滅亡趙國之前,趙國全國最鼎盛其實的總人口有七百萬上下。秦國滅亡趙國之後,始皇帝對趙地人口進行普查,普查的結果是趙地的人口擁有二百八十餘萬。也就是說,秦軍在滅亡趙國之後,趙地的人口從七百萬左右直接下降到二百八十餘萬。天下大亂之後,趙歇複立趙國,新複立的趙國人口是三百五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