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怎麼權衡?(1 / 3)

帝國目前與巴克特裏亞是被西域間隔開來,實際上兩邊的距離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遙遠,若是從平麵的地圖上來嚴格的偵測,從帝國最西北邊的疆土到巴克特裏亞絕對沒有超過三千裏。

人們在計算路途的時候看的並不是平麵的地圖,畢竟有很多地理位置並不適合用來行走,那麼筆直地向著某個地方進發的困難比想象中要艱難得多,每一個人計算路程也會隨著選擇額道路不一樣得出不同的數值。

帕提亞和巴克特裏亞是一繞再繞才進入帝國疆域,他們計算出來的路程是超過七千裏。帝國這邊還沒有人試著走到巴克特裏亞或帕提亞,對於路程的計算還屬於盲區。

呂哲從來都沒有反駁過帕提亞和巴克特裏亞計算出來的數值,其中有認為沒有必要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他內心裏已經將兩國視為必將入侵的國家,並不想認為不必要的事情來使兩國生出什麼警覺心。

帝國近期的目標是征服草原,下一個目標才是進軍西域,呂哲也不會將自己於現代的地理認識代入到這個時代,兩千多年的變遷對於地勢來說或許不算什麼,可偏偏帝國的西北邊大多是沙漠和戈壁的生態,現代的某個地方可能是一片綠色,但是在當今時代或許是一片沙漠,隻有實地去進行考察才是最真實的。

華夏民族的擴張其實有局限性,最大的局限性是民族特征,如對區域性氣候的不適應,對土地認識也有著農耕民族的獨特性,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戈壁和沙漠完全沒有占領價值。

索性的是什麼?是上古先秦剛剛結束的時代,華夏族群還不是一個完完全全的農耕民族,族群中保留了相當一部分的遊牧習慣,這種習慣尤其以北疆和西北地區的民眾影響最大,越是中原腹地或南方才有一種“刨土到死”的思想作祟。

要是在兩漢乃是於是隋、唐之後的階段,中原王朝絕對沒有占領草原的心思,這些皇朝並非沒有遊牧習慣,而是一種從兩漢時期產生的思想在作祟。

什麼思想?兩漢並不是沒有深入草原和占領草原,但是不管西漢還是東漢,占領草原隻是得到了疆域上的擴張,對於實際上的經濟價值和出產價值一點都沒有,甚至從某些方麵來說草原還起到扯後腿的作用。

兩漢時期認定了草原的損害價值遠要高於占領價值,和親政策下的產物也產生一種可以拉攏胡人為己所用的錯覺,草原最大的作用成了安置歸附遊牧部落,達到“圈養”胡人成為打手的目標。

東漢末年歸附的南匈奴再次作亂,用事實證明了漢帝國“圈養”政策的失敗,東漢政權瓦解之後諸侯亂戰到兩晉王朝的崩潰,南匈奴在前期成了霍亂天下的主力,曾經被“圈養”那麼一段時期的烏桓倒是起到了抵抗鮮卑的作用,不過烏桓在很短的時間內被鮮卑吞並了。

曾經或多或少得到兩漢幫助的異族,到了中原皇朝虛弱的時候成了掘墓人,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中他們成了中原大地的主人。

國與國是需要盟友,那是在弱小時刻得減少敵人又到助力的階段,但是人與人的友誼無長久,對於國家來說更是不存在恒古不變的友誼。

相對來講,在大規模毀滅性的的戰略武器沒有出現之前,任何國與國之間的震懾隻看是不是能保持長久的強大,彼此強大自然是能保持友好關係,可一旦某一個虛弱了,曾經的盟友立刻會張開血盆大口。

沒有核武器的年代裏,誰都難以拉誰一塊陪葬,又不是那種“地球成一村”的便利交通中,某國侵略哪一個國家,其餘強國可以很迅速地進行幹涉,那麼強國侵略弱國的風險性被無限降低,強國是在不斷的侵略他國中強易恒強,沒有自保之力的國家隻有被殘酷的叢林法則所淘汰。

強大的國家應該不斷不斷地征服敵人,占領所有可以占領的土地,吸收任何可以吸收的人口,獲得所有能夠得到的資源,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也才能保證國家的永存,因為某些阻礙而自行放棄可以達到目標的擴張和開拓,那不但是愚蠢,並且是在放棄自己的生存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