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或者壞其實都不是那麼重要,至少目前不是那麼重要……
帝國與帕提亞、巴克特裏亞等不接壤,帝國西邊邊境土地離最近的巴克特裏亞也至少有七八千裏,中間不但有西域各族和那些從西向東遷移的族群擋住,一些亂七八糟叫不上的族群部落更是多得是,無論是從字麵還是地圖上來看,幾乎是不會有疆域的紛爭,更難產生什麼利益糾葛上的衝突。
因為地域性質的關係,不接壤又離得稍微有些遠,不會產生利益衝突的前提下很難產生對抗,那麼不遠萬裏的地進行交流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但能夠在貨物上互通有無,也能在文化上進行交流,能夠各取所需那是極好的事情。
“我們在西域那邊有看見過貴國的軍隊,不得不承認你們的戰士非常驍勇善戰,但是卻是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貴方的戰士難道不能穿戴更好的甲胄嗎?”
“什麼意思?”
“貴方的戰士,他們的甲胄是拚裝甲(紮甲)或是縫製甲,材料上也是采取青銅,極少有鐵質或是鋼質,那麼勇敢的戰士隻能用那樣的甲胄實在是可惜了一些。”
“哦?”
“請允許我的侍從抬上來一個箱子,請皇帝陛下觀看我們帕提亞戰士的甲胄。”
經由翻譯的話也不知道有沒有出現詞不達意的情況,不過呂哲自然是不無不可的態度,很是隨意就同意了帕提亞使節米拉特斯的請求。
兩個有著麥色身穿綠色長袍的波斯人抬著一個看似沉重的箱子進來,箱子卻是又執殿衛士來打開,拿出了不少看上去鱗片形態的零件出來,觀看材質是一種鐵甲?
米拉特斯站起來一個鞠躬,然後走向擺放甲胄各項零件、部件的案幾,嘴巴裏不斷介紹帶來的甲胄是用什麼材料、什麼工藝做成。
呂哲本來還是有點興趣,可是看到帕提亞使節團帶來的是鱗片款式的甲胄就有點意味索然了。
現在應該是能算得上上古先秦末期對吧?華夏族群的戰爭器械經由春秋戰國時期的戰事頻發,實際上關於戰爭所需的一應器械都有長足的發展,像是兵器上的種類遠不止十八般兵器那麼多,甲胄也呈現出多樣化。
春秋戰國時期的甲胄外觀上非常多,製作方式有鑲裝甲、縫製甲、紮甲等等種類,一般情況下列國裝備的卻是以縫製甲和紮甲居多,但也不能說沒有魚鱗甲,隻是相對起縫製甲和紮甲來說,鱗片甲的製作工藝實在是太多了,戰事多發又受於國力的限製除開一些武將才會武裝鱗片甲,其餘都是裝備製作工藝和耗時相對要少的縫製甲和紮甲。
呂哲對於其它列國的甲胄款式不是那麼熟悉,他最為清楚的是秦軍的甲胄。
秦軍的甲胄分為將官和士兵好幾種級別,將官的甲胄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九十七厘米,後長五十五厘米。****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秦製甲胄從外觀上來看並不缺乏美觀,於顏色上也多有運用,那是一種在甲片上穿孔然後用繩索來縫製在皮革上的縫製甲。說實在話這種款式的甲胄美觀是有了,但是從防禦力上來講強不到哪去,一些製作工藝差一點的縫製甲之中的甲片甚至會出現沒有規則的空隙,也就是對付橫砍的兵器稍微有那麼一點阻力,但實際上阻力有限得很。重量一般是在十五斤左右,算是輕甲的一種。
紮甲卻是從商周時期就有了鎧甲,因為鐵並沒有被運用的關係皆為青銅紮甲,哪怕是上古先秦時代結束之後還一直被廣泛使用。紮甲是將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甲片橫向縱向均互相疊壓,紮甲上的縫隙基本與人體平行,即使從伸縮部位的空隙鑽入,兵刃也會被上下疊壓的甲片壓製在一個和人肌體平行的角度,難以對人體造成有效傷害。紮甲的款式分為輕甲和重甲兩種,輕甲種不會超過二十二斤,重甲卻是足有五十斤以上,用來編綴紮甲的甲片也會因為輕甲和重甲的區別上進行區分,例如輕甲是采用六百五十片甲片編綴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