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進步的基石(3 / 3)

要不是情非得已,華夏族群從來都不會與官府做對,即是所謂的“民不與官鬥”,“燒烤事件”所延伸出來的不止是那些,借此執政官蕭何也開始重視南陵城的一些城市環境,經過朝堂上的一番討論,頒布了新一條的律法,有害有礙的產業不得於某些地段經營,相應的違反懲罰條款也被商討出來,經過公示之後有緩遲性執行。

什麼叫有緩遲性執行?其實就是在公示之後給予民眾一段時間上的認知緩衝時間,宣傳新律法的出現,並非不教而誅性質的釣魚執法。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去關注有什麼新律法的出現,那麼關於營業許可的審核就成了把關的必要手續。

能夠在夜間走動的人,經濟條件上一般會比較盈餘,也就是白天工作壓力不大且兜裏有幾個閑錢。

有閑錢在南陵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作為呂哲治下的王都,南陵城居民肯定是最先享受到時代進步紅利的第一批受益者,因為南陵(以及周邊)是全國各地最先開始工業改革的地區,走進各類工廠成為工人的人群最多。他們又因為是在“天子腳下”,有著諸多的監督部門作為監管工廠主的“枷鎖”,工錢待遇和工作環境可以說是絕對會是呂哲治下所有地區中最好的,那麼肯定是會有閑錢。

不論是逛著街的人,還是圍坐著吃各種小吃的人,甚至是隻安安生生待在公共公園的人,他們在經曆不同的事情時都在談論相同的話題,那是關於明天八點南陵城各處人物雕像和戰役雕像揭開麵紗的事情。

沒有看錯,就是“八點”。華夏族群從有計時概念起,是用刻、時辰來作為計時單位,每一刻是現代的十五分鍾,每個時辰是現代的兩個小時,延伸出來的就是時、刻、更、點這些計時方式。

現在並沒有“更”和“點”的說法,雖然不太好說“更”這個計時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但是上古先秦一直到兩漢絕對是沒有“幾更天”之類的稱呼;“點”這個稱呼倒是有了,是春秋時期用竹筒利用水流的一種計時方法,水流的流量會在一定時間內會讓竹筒出現敲點的動作,那麼“點”的稱呼也就出現了,但是每一個“報點”的水流速度和竹筒都沒有一定的規範,結果就是每一個竹筒關於時間流逝的計算並不相同,結果可想而知。

想要讓工業和科學得到進步,關於時間概念一定要進行細化,那麼華夏族群計時最小為每現代十五分鍾為一“刻”,這種計時方式要是不進行改革是不行的。目前已經有水漏這種計時方法,呂哲是下令在水漏計時的基礎上進行秒的計算,從而也就延伸出了“秒”和“分”的概念,每六十秒為一分鍾,每六十分鍾為一個小時。

必須說明的是,關於“秒”的計時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畢竟現在可不是精密工業時代,隻能是大體的計算關於“分”,然後由“分”來進行新的分“刻”,呂哲治下的“刻”也由每十五分鍾為一刻轉變為五分鍾。但是對於黔首們來說,他們隻能分辨出現在是屬於二十四小時計時方式中的哪個小時,分辨的來源是官府建立在南陵城各處的水漏和鼓鍾報時器。

在日後,各個主要城市都會裝置水漏報時器,那也是建立在噴水池廣受歡迎,更是噴水池成為時尚的前提下。

“要不今夜就不回去了,咱們就這樣樂嗬到天亮,早早地去占更好的位置。”

有人反對有人讚成,還是要取決於明日到底需不需要工作。

“聽聞王上也會出現在宮城外的揭幕式?”

是的,呂哲會為宮城外廣場的雕像親自揭下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