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九章:豈曰無衣(3 / 3)

冒頓主動命令部隊脫離戰鬥,完成解救部下目標的章邯與先前參戰的殘餘會合立刻將兵鋒指向另一處戰事不利由餘齒所指揮的漢軍遊騎兵。

身為將領的自覺讓章邯在趕往救援的路上已經在做戰事小結,他充分認識到槍騎兵在高速衝鋒時展現出來的殺傷力,剛才取得的戰果隻有少部分是箭矢,更多是來自於槍騎兵的接觸戰。

“棟樹材料做成槍杆嗎?”

很明顯,騎兵對戰時,無法組成密集陣形的箭陣,雙方又都是處在移動的姿態,射出的箭矢越遠殺傷力也就越差,秦軍致力於發展超遠程弩騎兵的計劃顯然並不是適合,急於需要尋找新的騎兵發展方案,而章邯似乎也找到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箭矢對騎兵沒有用,是指無法形成大規模覆蓋的箭陣對能夠快速移動的騎兵殺傷性有限,特別是在騎兵能夠預判箭矢落下位置的前提下,不成覆蓋模式的箭矢相對容易被躲開。

如果是大量的弓弩兵結成箭陣又有工事作為依托,可以形成覆蓋式的箭陣模式,以防禦姿態麵對采取進攻的騎兵還是有非常強悍的殺傷性。

曆史上不管是衛青的步兵軍團,還是李陵組織防禦箭陣,又或者是後麵的李廣利(貳師將軍),他們都充分利用局勢,大量使用弓弩部隊都取得了輝煌的戰損比,不過前提是匈奴人主處在發動進攻的那一方,他們都是結陣防禦姿態。而若是換成弓弩部隊沒有防禦工事作為依托,匈奴騎兵總是能給弓弩部隊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失,弓弩部隊就要成為損失慘重的那一方。為什麼會這樣?那是因為完成加速的騎兵每秒至少能移動十四米以上!

就在章邯率軍解救部下期間,另一處戰場傳出了一陣陣高喝,那是張蒼率先喊出,隨後八百漢軍遊騎兵即將與敵軍發生碰撞前的呐喊,他們在高聲吼叫:“吾王至上!漢軍威武!”

“吾王至上”是禁軍戰前的口號,他們改編為國防軍序列不過是近三個月的事情,一時間習慣還沒有改過來。

每支軍隊都會在戰前呼喝口號,一支軍隊的口號所代表的是一個族群(國家)的特色,王權味道越是濃厚的軍隊口號絕對是與統治者能扯上關係,東方的戰號八九不離十是與統治者有關,宗教意味較濃厚的中亞與西方則是會在戰前向信仰的神祈禱。

張蒼所部八百餘遊騎與東遷各族群騎兵接近到不足二百米,那些各族群的胡騎也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呐喊,各式各樣語言的戰號都有屬於語言含義裏麵的曆史,索性現在是聽不到“胡安阿拉克巴(真神至上)”,那還是要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默罕默德成為先知,阿拉伯帝國崛起才會出現的戰號。

各族群的騎兵有著五花八門的兵器,遠程兵器中甚至出現了裹在繩套中不斷揮舞輪旋才揮出去的石塊,當然也不缺少張弓射箭這種最為普遍的畫麵。

用繩套投石並不是什麼稀奇古怪的行為,事實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中亞、西亞、歐羅巴就出現了這個兵種,他們可以叫投石兵也能叫擲彈兵,有著悠久的曆史。

一陣遠程殺傷的互相招呼,張蒼所部與各族騎兵很快發生碰撞。這個時候就體現出陣型的重要性,漢軍遊騎兵那種錐形陣型在兩軍發生碰撞的時候立刻將沒什麼隊形的各族騎兵鑿開,像是一柄改錐那般切開了各族騎兵。

招呼部隊回攏的冒頓看到一千五百各族騎兵被八百左右的漢軍遊騎兵一照麵就切開立刻莞爾。

“那群蠢貨真以為漢軍好欺負?”冒頓的莞爾變成了冷笑,轉頭對旁邊的族人下令:“西邊已經空出來,先遊動一陣子,找準時機將那些蠢貨救一些出來,隨後脫離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