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方向的漢軍已經被調開,漢秦聯軍的援軍隨時會抵達戰場的前提下,冒頓已經完成自己的目標自然是該突圍了。
冒頓在這裏與韓秦聯軍戰上一陣有著自己的理由。其一是剛開始西邊有漢軍攔截,若是他們直接選擇突圍,哪怕是有西極馬作為坐騎也必然是要被漢軍纏住,一旦稍微被漢軍纏住另一邊的秦軍就要衝擊,那個時候冒頓這一方就會處在很明顯的不利位置,理所當然是要先將漢秦聯軍給調動起來;其二則是,冒頓帶各族代表前來可不是單純地讓他們認識到漢秦聯軍軍容上的強大,還要讓雙方都廝殺見血,最好是都互有死傷,各族的代表死掉的最好更多一些。
自古以來族群與族群的接觸都是從暴力開始,原始社會的野人是這樣,有了文明火花之後也是那樣,隻有在雙方發現無法消滅或者吞並的時候才會有和平的可能性,而這個和平的基礎是建立在雙方都一同變強,要是有哪一方變得衰弱,那又是一場戰爭的開始。
對於冒頓來說,不管是漢軍被東遷族群大量殺死殺傷有了仇恨,還是各族武力為漢軍所輕視,隻要雙方的接觸帶上了鮮血的拋灑,匈奴都是會處於有利的那一方。
張蒼所率的漢軍遊騎兵第一次鑿穿過後還剩下七百左右,原本有一千五百人的各族卻是足足少了一半,結果就是漢軍遊騎兵鑿穿之後筆直向著另一股漢軍馳騁而去,身後是帶著恐懼表情不敢追逐的各族騎兵。
“可怕……”一個扜彌騎兵失去了左臂,他早早丟棄了兵器用右手捂住斷臂,蒼白著臉抖著嘴唇:“那種速度下,我們的兵器還劈不開他們的甲胄!”
速度越快慣性越大,就好像是一根鋼絲兩端牢牢綁住,一個人用很快的速度跑過去,結果必然是要被鋼絲切開。很多時候也就會出現那麼一幕,騎戰的時候無需馬背上的騎士用力劈砍,騎士隻需要將兵器橫出去就能利用速度帶來的慣性殺人。
扜彌是宛族部落大聯盟下麵的一個部落名稱,剛才的交鋒中扜彌的部落首領已經當場戰死,算上馬失蹄摔死的那個代表,宛族過來這邊的兩個高身份代表已經相續完蛋。
宛族是一個極度善於養馬的族群,他們這個部落聯盟的人口大概是在七萬人左右,牧養的西極馬卻是多達二十餘萬。這一次前來這邊的六千左右胡人騎兵,光是宛族提供的西極馬就超過八千匹,其它四千匹左右的西極馬是其它各族提供。
身份尊貴的人自然是要騎跨更好的戰馬,像是在山路上失蹄摔死的那個代表的坐騎就是從西極馬中挑選出來的天馬,剛剛陣亡的扜彌部首領騎跨的也是天馬。也許……正是扜彌部首領的坐騎太好了,也導致他衝鋒的位置最為靠前,結果是跑得越快死得越快?
冒頓不可能會在一場交戰中帶走所有西極馬,那麼肯定是會有西極馬落在漢軍手裏,不過那並無所謂,帶來的這一批西極馬都是閹割後的坐騎,西極馬之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被命名為天馬的戰馬卻是不行,天馬因為太過珍貴根本舍不得閹割,所以在山路殺死了宛族代表受傷的坐騎。
作為今次前來的兩匹天馬中的另外一匹,也就是扜彌部首領的坐騎,它死沒死沒人知道,忙於布置突圍的冒頓也不會閑暇到上一直關注的那個份上。
對了,必須說明的是,現在對戰馬的閹割文化並不是那麼流行,像是在華夏大地的上古先秦時代對戰馬的閹割並不盛行,因此也就有過許許多多發情季節時某個將領用母馬勾引敵軍公馬的故事。
華夏大地上真正開始大批量對戰馬進行閹割是在西漢時期,那個時代的背景是因為漢軍正在大肆出兵草原,剛開始的出兵還會根據時節來部署,後麵戰事越演越烈則不是那麼根據季節,發情期的戰馬根本無法騎乘,那隻能是進行閹割。
對戰馬的閹割文化直接導致的是優秀的馬匹被挑選為戰馬,因為騎乘需要進行閹割,那麼就演變成越是優秀的戰馬絕種得越快,隻有那些低劣的馬匹才能逃過一劫,演變而成的結果自然是優秀的戰馬都消失了,隻有矮戳廢的馬種還能有繁衍後代的生殖器官,而這個還沒算完,優秀的戰馬消失隻能是選擇次一級的馬匹再次進行挑選後進行閹割,其結果那當然是華夏的馬種一代更加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