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吧。”蒙恬沒有過多的計較。
事事求人本來就不是一件令人好受的事情,後勤依賴於人對一支軍隊來說更是等於失去了主動權。漢國方麵肯定是計算好了一切,不管十五萬秦北征軍是不是願意留下來等候,為了得到水運而來的糧秣和其它物資都需要停在原地,於出現的一個時間差裏兩個漢軍的軍團也會抵達該處。
蒙恬比較在意的是自己所看見的漢軍,如果他沒有看錯的話,所見到從洛水而來的漢軍已經在武器上進行換裝,不再裝備青銅而是換上了鐵兵,這是原本處於秦境共尉所率漢軍所不一樣的。
“我注意觀察過漢軍士卒的兵器,軍官佩劍長度約有三尺(大約七十厘米),士卒已經沒有列裝戈矛全部換成長槍,一些短兵的士卒是裝備單刃劍(其實是橫刀款式)。”李由語速有點慢,字字卻是清晰。
漢國軍方是在四年前開始逐步換裝,亦是淘汰了一些上古先秦款式的兵器,像是需要嚴格操練才能熟練適應的戈矛就在淘汰之列,加入了隻需要掌握刺和檔就能上陣使用的長槍。
“刀”目前這個“字”還沒有被創造出來,一律是稱呼為劍。漢軍之中使用刀的兵種不少,像是持盾樸刀兵那種長柄厚背刀,騎兵使用有彎曲幅度的斬馬刀,步兵使用沒有彎曲帶有破甲性質的橫刀,弓弩手裝備的那種長度四十五厘米左右的短刀(現在稱呼為匕)。
劍在漢國已經走向一種極端化,分為禮儀劍和殺人劍。
禮儀劍其實就是薄片性質的雙刃劍,不具備砍的材質,刺起來也不具備足夠的硬度,壓根就是一些文人騷客減去重量用來裝飾(B)的用具。
殺人劍一般是列裝給軍官,采取的是青銅工藝中的一種“凹凸製作法”,也就是劍身並不是筆直到底,劍身某些部位的厚度也不一樣,長度嚴格規定在七十厘米。(詳情可以從紀錄片《沉睡的軍團》中的“血色青銅”一篇尋找)
另外必須說明的是,橫刀除開專門用來破甲之外,其實也是針對騎兵的一種戰具,與之搭配的是長柄斬馬刀和陌刀。目前漢軍還無法掌握陌刀的使用,因此也就沒有所謂的陌刀兵這個兵種。漢軍的重步兵除開列裝了六米長矛之外,隻是針對性的搭配了長柄斬馬刀和橫刀用於近身格鬥。
漢軍淘汰的兵器太多了,一直到兩個漢軍的軍團到來,蒙恬仔細觀察之下沒有看到流行於上古先秦諸多兵器的影子。
“都是針對性非常強的列裝,隻有少數看去像是猛將的壯士還裝備鉞和鎬……”李由說的鉞其實就是斧頭的一種,但是到了隋唐時期演變成連枷,是一種猛將們非常喜歡的重兵器,至於鎬其實就是狼牙棒。
前來的兩個漢軍的軍團一個為騎兵軍團,另一個是混編模式的步兵軍團,除開戰兵之外還有諸多的輔兵,人數大約是在十七萬左右,統率該支漢軍的主帥是司馬欣。
大軍渡河曆來就是浩浩蕩蕩場麵極大,特別是前來的漢軍中有一個是騎兵軍團,那麼看去就更加是場麵浩大。
蒙恬得知司馬欣是漢國塞外方麵軍的主帥時內心裏是極為複雜的。
曾幾何時的司馬欣不過是秦國一郡之長史,也做過秦軍一支野戰軍的主將,那次秦軍南下因為疫病和多種原因不敗而敗之後,誰都認為司馬欣就算不死前程也肯定是黯淡無光了,誰又能想到司馬欣會在歸附呂哲之後扶搖直上?
“漢國的新任太尉是誰?”
“消息還沒有打聽到。”
“哦……”
蒙恬打聽新一任的漢國太尉並不單純是出於好奇,是想要從新任人選來猜測漢國接下來的國策。
國家任命某人到哪個職位,地方官會因為官員的變動有了新的變化,中央的人士變動更是關乎到國策是否會出現改變。
司馬欣卸去太尉一職變成一個野戰集團軍的主帥,接任他為太尉的人曾經有諸多的人選,但是最終成為新一任太尉的卻是誰都沒有想過的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