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在路上(2 / 3)

旁邊的內史騰和李由不禁麵麵相覷,他們一致懷疑李良說得是不是真的。

蒙恬卻是沒有懷疑,漢國的國策注定漢王哲確實是不會缺乏兵力,從某些方麵來說漢王哲需要的是擔憂兵力膨脹過快。

李良離去,內史騰是一直等到李良離開得夠遠才說話。

“將軍,為什麼會認為漢王哲在主動壓製軍隊數量?”

“你不覺得漢國很像是之前的我們嗎?”

“什麼?”

“漢王哲領導下的漢國正處於迅速擴張之下,軍民士氣高昂無比,軍隊出征屢次能夠獲得大量戰功,征戰獲得的戰利品更是有公家得七分私人得三分的規定……”

內史騰越聽越覺得有理,曾經的大秦也是上上下下士氣高昂,美好的前景誘惑下怎麼可能缺乏兵源?而漢國征戰還能獲得私人的戰利品,那是曾經的大秦所沒有的,一再的勝利下漢王哲治下黔首的好戰性可想而知會有多麼強烈。

“中原歸入漢王哲治下不久,雖然有著大量國家工程雇傭勞力,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足夠。受雇傭成為民伕是普通黔首所期盼的事情,那些富裕和有一身武力的人更加希望的是參與到這一場由漢王哲率領中的開擴和掠奪盛宴。”

後麵不用蒙恬過多解釋了,內史騰哪裏不知道那是天下大勢的一種,是用來形容一個成勢……也就是勢大之後必定會吸引無法計數的從龍之臣前去追隨,將那種得到大勢的局麵演變成獲得天命。

華夏族群就相信命,認為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的命運差不多已經注定,更加相信亂世到來時會出現真命天子,天下必將會歸屬於那個真命天子統治,所以一旦發現真命天子出現必將踴躍前去投靠。

“也許真的有天命的說法吧?”蒙恬的目光變得有點深邃:“很多人認為蠻荒的所在,漢王哲從百越諸族那邊侵占之後隻開發了六年,六年之前的蠻荒地帶現在已經成了漢王哲治下最大的糧倉,與巴蜀平原和黔中平原一起成為漢軍征戰天下的基石……”

一直保持沉默的李由似乎是終於忍耐不足,說道:“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漢王哲治下很多區域都栽種一種能夠兩季收獲的稻種,更是讓漢王哲變得如虎添翼,不再為糧秣不足而憂慮。”

戰爭打得是什麼?是由人聚少成多軍隊之間的較量,然而對於軍隊來說最為重要是保證糧秣不缺,隻要擁有足夠的糧秣一支軍隊哪怕是遭遇挫折也不會那麼快分崩離裂,但是一旦缺糧哪怕是前一刻還不斷獲得勝利,下一刻也必然因為糧盡而自行崩潰。

“是啊,若不是因為缺乏糧秣,我們……”內史騰都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大秦要不是因為缺糧不至於造成現在這種局麵,可是為什麼致使現今這般境地卻是說不得的一項忌諱。

十五萬秦軍一直是在向北,離開鹹陽之後行軍一月餘靠近洛水,於一個叫作“時”的小屯進行停駐,那裏在現代被稱呼為吳旗。

“時”正是舊長城段的一個駐所,靠北四十餘裏是一片大山(現代白於山),秦直道在建設的時候可是直接鏟平了山峰。鏟平山峰這種行為在當時不得不說是一個不小的奇跡,不過付出的代價卻是死傷了近三萬餘人。

“這裏距離洛水不到十裏,”李良是指著滾滾流水的洛水河道,抬頭看了看天繼續說:“未時二刻船隊便會到來,曆時還請將軍安排人手進行卸裝。”

洛水是一條長度達數千裏的大河,貫通北地郡、上郡、內史郡,直至與三川郡更大水係的河流相連。三川郡的水係又與與內地的多條河係相連,有多條河流可是直接連通著長江。

呂哲是在南方崛起,對於水係的利用是曆朝曆代南方政權所重視的,因為北征需要和後續的一些物資輸送,漢國對各條水係怎麼可能不進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