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怎麼辦?(上)(2 / 3)

“塞外的胡人拖住了將近五十萬的漢軍,想要維持戰後中原各地的穩定也至少要陳兵百萬,為了防備遼東燕地以北的東胡也要駐軍至少二十萬,漢國新近征服的南方也要留下一二十萬,漢王哲手中還有剩餘的兵力可用嗎?”

昏暗中的扶蘇聽到那句話沒有任何的表情變動,心裏卻肯定是在不斷苦笑。

漢國與之之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相同,那不止是作為統治者的呂哲一直在向民間投利聚攏民心,更是義務兵製的產生直接讓一個國家擁有的潛在武力從根本上產生變化。

隻有不知道義務兵製是什麼的人才會認為漢王哲手頭的兵力不夠用,目前生活在漢王哲統治疆域的黔首數量超過一千五百萬,那是經過戰亂之後的一千五百萬,不是和平年代的一千五百萬,戰火動亂中的環境讓沒有多少自我保護能力的老弱和婦孺大量死去,生存能力比較強的壯年卻是比較容易存活。

扶蘇不知道漢國的人口年齡和性別分布,但是他能夠想象大體猜測出來,漢王哲統治下的漢國擁有一千五百萬的人口,其中能夠成為兵源的數量至少是在五百萬左右,而目前為止也不過是被動員出二百多萬,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漢王哲在塞外的主戰兵力是三十萬以下,”內史騰的聲音比較雄厚:“其中十餘萬是原本屬於我們的王賁所部,五萬來自原趙國的司馬昂所部,大概十五萬左右才是漢王哲的嫡係。”

不知道是誰帶頭咒罵王賁,然後室內充滿了“王賁這個亂子賊子”“王氏三世享受秦國優待,真是忘恩負義賊子”,等等很多的咒罵聲。

在那麼一刹那,內史騰悄悄地將目光移動到主位的扶蘇身上,昏暗的光線下他自然無法看清楚扶蘇的表情。

凡事皆有因,然後才有果。要說這裏誰最清楚王賁為什麼要背棄秦國投奔漢王哲,那當屬成為秦王之後的扶蘇,王氏一族會做出那樣的選擇不是一朝一夕,起因是王翦立下的功勞太大。

列國中的趙、魏、齊、燕、楚都是由王翦作為主帥攻滅,也就是說除了韓之外其餘戰國的滅亡都與王翦有關,其滅國過程王翦出力有大有小,但總的來說王翦立下的就是不世之功。

曾經白起也為秦昭襄王贏稷立下過諸多汗馬功勞,其中長平之役更可謂是不世之功,白起統率下的秦軍獲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奠定了秦國之後一統天下的局麵,但是立下不世之功的白起並沒有得到好下場,是在君王的猜忌之下不得不自殺而死。

有一個詞叫“功高震主”,也就是身為臣子一旦功勞立得太多了會撼動統治者的地位,那是因為在獲利功勳的時候臣子對君王有了報效,但是對於國家和族群也有了貢獻,往往會聚集起難以想象的人望。

一個人擁有難以想象的威望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情況?五代十國末期的趙匡胤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旦一個人擁有難以想象的威望,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完全就不是他一個人所能決定。

白起的功勞太大了,差點秦國上下隻知道有武安君的威嚴而忘記秦昭襄王贏稷才是國家的主人,當時的秦昭襄王贏稷心裏會怎麼想?

王翦的功勞比之白起還要高,但是王翦顯然比白起更加懂得為人臣子之道。王翦的做法就是一再表態能夠那麼大的成就完全是出於偉大的嬴政賞識,也不學白起專注掌握軍權,甚至是表態“為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耳!”,也真的是一生沒有封侯,深揭明哲保身之道。

懂得為人臣子的明哲保身讓王翦能夠在秦一統天下之後功成身退,可是並不代表王氏也從此退出名利舞台。統治者無法一再針對一個放棄所有權柄的人,甚至還要表現出優厚其子孫來展現自己的英明,因此哪怕是功勞不夠也要為其封侯,王賁也就得享通武侯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