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當然是一把鎖,對諸夏或異族都是,無數次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戰爭,基本上是圍繞著長城這一把鎖在進行。
中原王朝能夠把控住長城,哪怕是沒有反攻而出的實力,也能將從草原方向而來的敵軍抵擋在長城的群山之外,守護了後方各郡縣不至於受到胡虜的肆虐。
想反過來,一旦遊牧民族突破了長城,他們就能進入到中原王朝的各郡縣撒歡,哪怕不是去搶一些大城邑,專門搶那些沒有城牆保護的村落,屢次都還是能夠搶的盆滿缽滿。
桑虞是反對拆除長城的,不是不想讓後世子孫看到這個史詩奇觀,說法也不是拆了可能還要建,很客觀的提出目前漢國沒有多餘的人力。
得說的是,當代的長城總長可能要比明清修建的那個長城長很多,東麵是用遼東為起點,一直連接到敦煌那邊。雖說中間有些地段是“空白”,不過大體上都有長城的存在,致使長城仿佛一條盤踞在大地上的巨龍。
“陛下,長城大多修建在山體之上,若想拆除絕非輕易。”桑虞可不敢直接和劉彥頂牛,講道理一般地說:“大漢無需仰賴長城之險,亦無作為警戒需要,放任不管便是。”
劉彥也就是那麼想一想而已,真的動用龐大的人力去拆除,還不如視而不見,讓長城隨著歲月的流逝年久失修自己荒廢和倒塌。
一直閉嘴不言的庾翼則是在想另外的事情,漢國現在聚攏百姓成縣,聚居地已經不再修建城牆,曾經有那麼一個朝代也是采取相同的做法,然後等待國勢頹廢,境內到處發生起事,隨處烽煙四起,各處因為沒有城牆作為依托,陷落的速度是一處比一處快。
庾翼想到的那個朝代就是秦朝,始皇帝在完成橫掃八荒六合之後,不但下令各郡縣拆除城牆,連帶各處關隘也是下令拆除。
始皇帝究竟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才會下達那樣的行政指令,後人因為沒有相關的文字記載,基本上隻能是依靠猜測。大多數的猜測是認為,大概始皇帝覺得各處的城市都有城牆,一旦發生叛亂的話,城牆會成為叛軍據守的屏障。然後是,秦軍能征善戰,壓根就不需要城牆來守衛城市,發生戰爭不是依仗城牆,是由人組成的軍隊。
事實上要是查閱史書或地理誌會發現一點,首先鹹陽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大都市,關中各郡縣因為有函穀關這麼一道屏障,僅是函穀關周邊的一些縣才修有城牆,越往西或北其實也沒有修建城牆。
那麼始皇帝為什麼會下令各地拆除城牆就有靠譜一些的推測了,龍興之地的關中各城市沒城牆也好好的,為什麼除了關中之外的地方還要城牆,難道不是一致向關中看齊?
“寡人自然知道,正是各處關隘拆除,秦再無險可守,使漢高祖一偏師便能攻到鹹陽。鹹陽亦無城防作為依托又逢內亂,子嬰無奈之下率百官出林蔭道而降。”劉彥自然是無視掉後麵秦國有再修複幾處關隘和城牆,要不吳廣也是直取關中怎麼被攔在滎陽,劉邦也不需要曆經破關:“國都自然是需要險關以防不測。”
桑虞可沒直接說沒有屏障的壞處,他是隱晦地提醒了一下,見劉彥有理智,自然是不會再往下說。
劉彥之所以認為各郡縣不需要城牆,是從廢墟中走出來的漢國,沒有了迫在眉睫的威脅前提下,應該將人力物力首先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比如趕緊地修複水利灌溉設施,各縣的道路也保持良好。
再來的一點就是,劉彥很清楚漢國的現狀,當下是屬於人口銳減狀態,每一座縣城其實人數相當有限,修建城牆必然不會往大了修,以後人口增加就會顯得太小,有城牆就會使住宅區擴無可擴。
最最最重要的是,火器都已經現世,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展越好,城牆能起到的軍事作用是一再降低,等待戰爭變成火炮轟鳴,士兵也是手持火槍而戰,耗費龐大人力物力修建起來的城牆也就是幾發重炮轟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