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嗎?棄軍而逃?”
“稟陛下,驃騎將軍回書,言將竭盡所能追捕。”
劉彥目前已經過了大漠,距離雁門郡該是有個一百五十裏左右,他們將會順著這一條軍道,入雁門關再往東而去,經遼西郡、遼東郡入東北,視察那邊經過一年多開發之後的實際情況。
漢國腹地到草原的道路並不算少,那是屢次進軍草原時軍隊走過的路線,後麵是被插上了指向的路牌,每隔十裏是有一個驛站。因為是由軍隊開拓出來,沿途的驛站也屬於軍方係統,一直是被俗稱為軍道。
其實劉彥還算是小手筆,沒怎麼大動幹戈去修建通往草原的道路,曾經的始皇帝那才叫舉半國之力,從當時的史郡修建通往河套的直道,是以一種非常嚴謹的態度和規格來建。
秦時修建的直道到後世都還保存,對於現如今就更別說,漢國其實是有利用秦時修建的那條直道,於關中向河套的輜重運輸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驃騎將軍啊……”劉彥不是騎馬,是乘坐在車輦之內,有幾位重臣一同在車上。他搖著頭笑了笑,往下說:“巴不得能追到天涯海角吧。”
一個人想要隱匿,要是沒有知情者舉報逃亡路線的話,想要抓住的困難度遠比想象中高,劉彥對能不能抓住苻健並沒有太在意,強大一時的氐族已經成為過去式,苻氏入西高車該造成的麻煩已經成為既定事實,苻氏就算是想再幹點什麼,對漢國來講也就那樣,不會改變整體上的大勢。
雁門關一直是諸夏最重要的關隘之一,它是依托周邊的險要山體作為屏障,選擇最有優勢的地段建設城樓,與漫長的城牆一塊成為諸夏在北方的屏障。
劉彥離得很遠看過去,眾多的山體延長成為一條直線,想要進入雁門關是需要穿過由兩麵山體包夾的通道。
如果說穿過通道就算完事絕對稱不上險要,實際上過了通道麵對的還是群山,能走的道路大多是彎彎繞繞,但凡是高地都能看到軍事設施,最為不可忽視的就是處於必經之路中的那一處城樓。
城樓除了提供通過的城門主樓之外,左側的高地之上建有要塞,右側是直接連著山體。
要塞是一片擁有城牆的建築群,有著相當多類似於烽燧的建築,其實那些像烽燧的建築就是要塞的箭樓,上麵可以擺放兩到三架床弩,亦能提供二三十名弓弩手站立。它們被布置的方位很久講究,幾乎是將關隘城門前方射界覆蓋,同時也針對通往要塞的道路進行針對。
關隘的守軍早已經知道出巡隊伍的到來,按照流程是清空了沿途的障礙物,關隘以及城牆、要塞等地是不能有人站在明處,大部分守軍是出城門進行迎接,各處隻能看到隨風飄揚旌旗。
出巡隊伍的前導部隊通過城門,同樣是按照流程接管關隘以及各處布防點。這並不是不信任守軍,就是天子出巡到任何一個地區必要的程序,要是天子專門下令某地守軍負責防衛行轅絕對是榮耀,不過類似的例子少到可憐就是了。
劉彥到雁門關前的時候特意停了下來,抬頭看到的是用小篆字體雕刻在石板上的關隘名字。他所看到的雁門關稱不上整潔,城牆也不是用磚塊堆砌,實際上就是夯土的結構,個別地方是采用石塊。
雁門關城門前的道路是被特意弄的狹隘,大概隻能容納三十人並肩站立,主城門洞隻能提供一輛車通過或是七八人並肩通過。
劉彥重新上了車輦在通過城門洞時特意算了一下,城門洞的縱深該是有個十二米左右,裏麵的左右兩側合起來有四個藏兵洞。他特意問了一下,得知每個藏兵洞各自能容納五十人,裏麵還備有儲藏起來的糧食、水和一些軍械、柴薪、火油。
城門洞裏麵的藏兵洞可不是擺設,主要是擔負城門洞的守衛,敵軍一旦破門而入,他們就是用血肉之軀來阻擋敵軍的推進,實在擋不住了就會放火。
通過城門洞,進入的是一片被四麵城牆包夾起來的甕城,該處其實就是城門的第二道防線,敵軍哪怕是到了這裏還要麵對四麵城牆上的弓弩手,就看有沒有那個能力頂著頭頂的箭雨去突破第二道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