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該怎麼征服阿三(3 / 3)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刹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刹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製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一眾將校聽上去是覺得很“高、大、上”,一個群體一輩子就專門學那些,隻要不是笨的像豬必然是有所成。

現如今的諸夏文明還沒有“士、農、工、商”這個體係,他們聽了袁喬的講述,不少人覺得阿三的這種製度非常先進。

哪怕是桓溫,他也是在了解阿三的種姓製度後得出很多的結論,比如種姓製度下的阿三,國家必定是非常平穩,認為要是每個階層都能擔負起本階層的責任,國家不想強大都難。

其實不開玩笑的講,要是阿三的種姓製度沒有發展“歪”了,每一個階層都致力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統領國家走向的統治者雄才偉略,阿三的種姓製度還真的是有相當的優越性(沒反著說),就是製度很美好,執行製度的人卻是不咋樣。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製度,製度由人建立也是由人執行,相同的一套製度在不同的人使用下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事實上諸夏文明何嚐沒有類似阿三的種姓製度,後麵出現的士、農、工、商就是那麼回事,甚至是工匠和商人也被限定不能轉業,數量最少權力最大的“士”掌控一切,卻是給了數量最多的“農”有上進的空間,證明搞出這一套製度的人至少還有理性,知道應該畫個餅給予“農”這個數量最多的階層。

“要是阿三允許上進空間,幾乎就是一套強國製度。”桓溫一下就指出種姓製度的致命缺陷,他說:“現在倒是知道阿三為什麼會國家穩定,除了種姓之外,就是宗1教。”

他們之所以談這個,還不是已經在商討登陸之後的細節,總得先將征討對象給琢磨明白,可不能什麼玩意都不知道就一頭撞上去。

“職已經嚐試策反……”袁喬停頓下來是一陣的苦笑:“幾乎沒有效果。”

至少到“我大清”的宮廷秘史之前,諸夏的曆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對於使用計謀啥的一點都不陌生,相反是有著太多的手段。

袁喬負責收買策反笈多王朝的貴族,可是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不知道是方法不對還是什麼,真沒什麼效果。

“嗯?”桓溫有點難以相信:“怎麼會這樣?”

袁喬要是知道原因就不會沒什麼效果了,他繼續苦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漢國對被俘的笈多貴族策反,走的無非就是威逼利誘那一套,可執行的袁喬真沒搞懂一個關鍵,阿三的貴族當然不是一個個都忠君愛國,是漢軍沒有真正地入侵笈多本土,按照阿三的思維沒到他們本土的任何許諾都是假的。

想要讓阿三給自己服務其實並沒有多難,攻上他們的本土並實施占領,表現出絕對有能力幹翻他們的實力,到了這一階段不用主動去許諾什麼好處,隻要願意繼續執行種姓製度,一定程度地遵守阿三的習俗,再保留每個階層本來的特權,就等著阿三爭先恐後來願意效勞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