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7章:無主寶庫(2 / 3)

“有上報的翻覆和失蹤,兩年之內有一百四十六起。”紀昌顯然是有做過功課:“基本是損失在暴風季節。”

所謂的暴風季節,該是台風或颶風之類的。現在並沒有什麼手段來探測大自然的天氣,海上什麼時候會形成台風或颶風卷過來,得是颶風或台風離得近了才能發現,一般就是船隻並不知情出海,等發現卻來不及躲避了。

“我們正在歸納相關信息。”蔡優滿臉嚴肅地說:“每年什麼季節有暴風襲來,可以做一個總彙。”

中原王朝雄踞的大陸沿海,每年其實也會出現台風或是颶風襲來的現象,就是與中南半島相比就顯得極少。

中南半島那邊的的確確是台風和颶風頻繁席卷的地區,誇張的時候一年能反反複複來上個十幾次,差不多從春季到秋季是啥都不用幹,等著暴風席卷再收拾殘局。

劉彥就問:“大漢航行於南1海的船隻,可有數據?”

船隻出港需要報備,同時進港也需要進行登記,不排除有人從某個隱蔽地私自出海和登岸的可能性,但官方還是能掌握絕大多數的船隻航行記錄,管理這方麵的蔡優也就給出了一個數字。

“最繁忙時期有兩千餘艘?”劉彥愣神了,不知不覺中漢國竟然有那麼多海船?他追問:“都是什麼類型的船隻?”

小船根本無法在海上長途航行,得是噸位到一定份上才行,不過這年頭估計沒人講究這個,利益足夠就是小舟都有人敢用於航海。

“大漢近些年販賣於民間的船隻有八百餘艘,皆是五百料以上的大船。”蔡優苦笑了一下,接著說:“大部分進行海航的船隻,是內河船。”

一料換算下來就是零點三二五噸,五百料就是一百六十二點五噸。

現代用於海航的一百六十二點五噸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海船,不是小型郵輪,就是在近海捕撈的漁船。可在當前時代而言,一百六十二點五噸就是龐然大物,反正內河基本看不到相同噸位的民用船,要有也是軍方的內河平底船。

內河平底船壓根就不適合用於海航,海上還是得用吃水深的尖底船,要不然稍微一點浪都能將平底船給翻了。

劉彥一聽訝異道:“兩年僅有一百四十六起事故,真的很少了。”

“各家族每次都是大規模出動,會將各條船相連用於海上還行。”蔡優講的是鐵鎖連橫,方法是笨了一些,可相連之後體積龐大將減小海浪的顛覆:“就是速度本來就不快,那樣就更慢了。”

瞧瞧,真不能小看古人的智慧,他們知道平底船在海上非常危險,沒有尖底船用就將平底船互相連接起來,增加了浮在海平麵的體積,產生更大的浮力來增加安全。

【南宋末期,躲到海上繼續抗爭的朝廷也是這麼幹的。就是大陸全麵淪陷缺乏給養,去找藩屬國(當時的大越)尋求幫助被拒絕。】劉彥的思想飄忽了一下,拉到當前需要解決的難題上麵:“大漢要大力鼓勵海航,理當增加各船塢的產能。”

紀昌一臉讚同,卻不得不講難題:“胡虜肆虐之下,工匠十不存二。南方倒是有大批工匠,卻……”

東晉小朝廷造船產業還是相當不錯的,光是服務於造船的工匠就多達六萬,可後麵小朝廷崩潰,工匠大多是逃亡,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給各世家給吞了。

現在還沒有士、農、工、商這麼明確的階級劃分,士族階層的高貴是必然,其下都屬於百姓,沒什麼貴賤之分。

工卻分官署和個人,一旦成為官署工匠就和奴隸差不多,不但自己要當奴隸,子孫後代基本也逃不過這個宿命,也就導致沒有人想成為官署工匠。

“若想大力建設……”蔡優就明白提出來:“恐怕是要允許民間私建船塢。”

“寡人從未限製民間不得造船。”劉彥真沒這想法,說道:“發展什麼,僅是依靠官府不足憑。大漢若想縱橫四海,需得是民間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