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令人開心不起來的信任(2 / 3)

建造新都城會是一個大工程,大可以將關中的百姓吸引過來,甚至關外的河東、河內、河1南等區域百姓也能過來,等於是不適用強製的行政命令進行大舉遷徙。

幹旱發生之後,到關中參與建設就能獲得穩定的糧食來源,必然會吸引龐大的人群進入關中,他們日後會成為關中本地人,填補關中缺失的人口。這種作為不帶什麼行政強製,壓根不會造成民怨,相反他們在大災之年入關中活下來,多少是要有點感激之心。

“除關中都城建設,各郡縣亦可如此。”蔡優說的是以工代賑:“災難自然是壞事,既是各地需要賑災,何不全國範圍恢複地方建設。”

劉彥就看向了田朔。

以工代賑自然是好辦法,可一切都有一個基礎,那就是糧食要跟得上,沒有足夠的糧食一切都是假的。

甚至可以說糧食隻是基礎物資,衣服、被褥、瓜碗瓢盆和相應勞動工具等等,需要的物資簡直是海量計算。

劉彥可是紅旗下的新生代,還是屬於八零年代的那一批,對某一些事情並不會像九零年後和零零年後那麼陌生,對一些事情非常門清。

九零後和零零年後,他們成長階段正是天朝的高速發展期,至少是在成年之前都是處在被嗬護的環境,接觸到事和物基本和全球接軌,對於電子產品和一些娛樂更熟悉一些。

八零年後以及再往前的一些人群,哪有那麼多的電子產品以及娛樂,甚至是七零年後從小都是參加各種勞動,對新時代的了解可能比不上九零年後和零零年後,問題是他們了解的層麵不同,所造就的思想也不同。

說一句可能被砍死的話,九零年後以及零零年後要真的穿越,大部分隻會玩電子產品和對娛樂更熟悉的群體,到了沒有電子產品和娛樂的古代,能幹的事情肯定沒自己的前輩多。他們想搞“高科技”,可任何的科技都是建立在有一係列配套工藝和技術,真想搞還得從基礎幹起,想要幹還得有實際動手能力,但任何的基礎所涉及到的知識可以用無量來計算。

簡單的說吧,懂的製造一輛車,可是合格的相關鋼材和鋁材要能生產,再來就是內燃機、配電、塑料,任何東西都要從無到有的搞出來,因為古代壓根就沒那些,就是個人有全套的知識,可他沒有相應的團隊,一個人搞,一輩子能搞定不?真把車給造出來,想開動還要油,那接著去搞化學吧!

八零年後至少對農耕不陌生,七零年代往前的那些人更懂,任何發展都是建立在不餓死的前提下,要不餓死了還搞個什麼玩意。

種花家的天賦技能止於絕大多數的九零年後人群,有的人可能連親眼看過農田都沒有,沒有實際的動手能力,古代真就沒有高科技的土壤,一些簡單的土玩意反而更合適。

漢國征服了草原,為了使草原有它的價值,農耕不好搞也不能搞,那麼放牧自然不能斷,自元朔五年起草原就在為腹地提供大量的紡織品,驅趕著進入各地的牛和羊也使餐桌上有了肉類。

因為劉彥的大力推廣,再來就是各地氣候也真的是在變冷,羊毛製衣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更換麻衣市場,少不了床上的用品亦是風卷殘樓一般地得到適應。

“大漢有成熟的衝壓技術,隻要原料跟得上,相關器物完全不成問題。”蔡優最舒心的就是這個,以前連造錢都是個麻煩,現在隻要將模具琢磨出來,就沒有不能造的玩意,尤其是一些不需要強調尺寸微差的工具:“也許真的能夠壞事變好事的。”

蔡優說的是舉國體製,國家迫切想要完成什麼,由官方到民間的全體動員,為了完成以工代賑,相關的生產肯定要跟上,哪怕隻是製造勺子,那也是推動了一個產業。

全國規模的以工代賑,需要的物資簡直就是無底洞,壓力不會小。

“再困難,也要全力完成。”劉彥被眾臣的發展內政早就耳朵聽出了繭,他所生長的歲月沒少聽大躍進啥的,先不去管大躍進鬧出多少笑話,但那真的是建設起一個完善的工業基礎:“糧食等物資,國內無法滿足就出去搶。相關作坊,不懂就去搞懂,反正是必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