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真要消停點了(2 / 3)

昌蒲是敦煌郡南麵的一個城鎮,沒有多少人口,亦是沒有豐富資源。它位處高原北麵,時常會有高原野人下來進行偷盜。正常的交易在每年也會由官方與高原大部落舉行一次,倒是成了一個皮草貿易小鎮。

陽關是在西漢年間修建,起初就是作為關隘而使用。西漢沒有將西域納入統治之前,陽關的戰略地位僅次於雁門關。後麵西域被納入漢家統治,經年有大批西域商隊入陽關到中原,就成了一個主要以收稅為主的關卡。

“現在西域沒有三十六國那麼多了吧?”劉彥早就有派隊伍前往西域,就是路途遙遠通信艱難,收到的消息還不多:“鄯善?是樓蘭吧?”

“是。”紀昌隨口就來,介紹道:“鄯善原是漢初匈奴右賢王之名,樓蘭為鄯善駐地後,以右賢王之名更換。”

匈奴有左賢王和右賢王,左賢王是在東邊經營放牧,右賢王則是在西邊經營放牧,規矩還是匈奴一代雄主冒頓給定下的。

說樓蘭改名還真的是那麼回事,冒頓入侵西域各國,匈奴的主力除了單於廷精銳之外,就是右賢王賬下的牧民組織為兵,後麵西域各國也就成了右賢王管製之下,樓蘭也就成了右賢王的駐地。

漢初時期,經常入寇邊疆的就是匈奴左賢王管理的那批部落,後麵匈奴左賢王有些招架不住,匈奴右賢王就從西域轉到了河套並建成高闕,要不原先是一直待在樓蘭地界。

“說來也怪,匈奴沒落久矣,樓蘭人卻不起複舊名,仍以鄯善為名。”紀昌說這個隻有一個目的:“可見西域之人何等怯弱。”

怯弱嗎?劉彥也找不到其它的解釋。

強者本來就有強加一切給予弱者的權力,樓蘭隻是一個例子,就是半島那邊要叫什麼國家,不也是中原王朝說了算,讓叫朝鮮就是朝鮮,半島人自己取名字不被中原王朝承認就不算數,連帶倭列島也是那個樣子。就是等中原王朝不再強大時,人家就不再用那些名字,認了新爹搞去漢化,還處處惡心自己曾經千人的主人。

“三十六國滅亡多數,一些國名已經轉為地名,如且末、精絕、拘彌等國。”劉彥說的這些是在鄯善周邊已經滅亡的國家,他看向王輦之外的田野,幽幽地說:“倒是烏孫竟然還健在。”

“烏孫一度滅國,由冒頓扶持再次複立,後在匈奴與先漢之間搖擺不定。”紀昌顯然是有做過很好的功課:“匈奴強大之前,有派兵參與攻擊先漢。等待匈奴勢弱卻蠶食助己複國恩人,向先漢進行討好。”

國家與國家哪有什麼恩情的說法,烏孫那樣幹隻能說統治者非常合格,匈奴強大時就抱匈奴人的大腿,等漢室成為漢匈之戰的勝者又抱漢室的大腿,不就是依靠這樣才能威懾西域諸國,常年坐穩西域霸主的地位?

“先漢與烏孫有過和親。”紀昌說這話的時候是先看了一下劉彥,果然見劉彥皺眉,說道:“遠嫁之劉細君一生淒慘勿論,先漢亦無得甚好處。”

細君在先漢時期可以理解為小姑娘,劉細君就是一名年紀很小的小姑娘,連個正經的名字都沒有留下。她是劉徹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翁主晉級成了公主,被送往烏孫進行和親,嫁的還是一個即將入土的老頭。

劉徹為了拉攏烏孫是做到了不留餘力,劉細君早逝之後,為了保持姻親之國的關係又從宗室選了一名翁主,那人就是起兵參與同姓諸王“七國之亂”的楚王劉戊之女劉解憂。

劉解憂同樣是年紀輕輕就遠嫁烏孫,嫁的對象還是一個即將入土的老頭,還是作為妾室,不是正牌妻子。老頭死了之後,她遵從草原人的習俗成了續位者老頭弟弟的媳婦,後麵還要屈從三嫁,每次都是迫不得已,一生又能好到哪去。

紀昌冒著大風險說那些,是並不認同先漢的和親政策,說那些話自然也是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