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的記憶中,對地方管理最沒有權力的是有明一代,那並不是皇帝自己傻了,是被那些所謂的讀書人慢慢架空,等待要收回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有明一代的縣一級規定收多少稅,然後是地方的鄉紳幫忙從百姓那裏收稅,官府製定是多少稅,通常到了鄉紳收稅的時候就要加上數倍的稅。
另外,有明一代在有功名之後可以享受不繳稅和服徭役的特權,鄉紳一邊對百姓加以重稅,一邊是威逼利誘百姓將自己的土地納入鄉紳名下。而能夠在有明一代當一名鄉紳,實際上都是有功名才行。
對了,朱元璋時期是要舉人才得以免稅,並且免稅也是有田畝限製,可不是成為舉人就完全不用交稅。秀才都能免稅,是那一群讀書人自己搞的潛規則,搞著搞著連免稅限額都被搞沒了。
劉彥一開始搞退伍兵源入鄉成為公務員,是為了收買軍心,後麵涵蓋了對傷殘士兵的照顧,一搞下來卻發現有助於對鄉間的掌控,也就長期執行下來。
現如今的漢國,隻要是有人群居必然有退役的將士,他們充斥著基層各崗位,尤其是以遊徼的數量最多。受限於漢國沒有多少讀書人的關係,隻要是有知識也很大幾率會被任命為某個縣的縣令。
連縣令都能當上,縣丞之類的官職更是不在話下,這個也是一些專職文官最為鬱悶的一點。
不過,話又說回來,漢國也沒有規定文官不能轉武職,也隻有那些對自己上戰場不抱信心的人才會鬱悶。畢竟現在就是一個文武不分家,隻要夠本事想上馬為將下馬為相並不被限製的年代。
軍方退役人員到鄉間成為基層,他們這些比普通百姓更有國家和民族觀念的人可以對民間施以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是加強國家對鄉間的控製力,對於有些人不爽的是這批人限製了他們的伸手。
一直是巡視隊伍到了襄國,劉彥還在琢磨應該怎麼來確定行政區的劃分,他入住宮城立刻召集眾大臣。
“亭之上有裏,裏之上有鄉,鄉之上有縣,此為郡縣製之基礎。”桑虞出身世家大族,本身就有很堅實的文化底子,身在高位肯定也沒少觀看典籍,對於郡縣製肯定不陌生,幾句話就將郡縣製的體製講了個大概,後麵才說:“先漢比秦疆域更大,早期缺乏地方官員,難以辦到如秦將行政權利下到基層,後又置州一級。”
西漢早期是執行無為而治,就是放任縣以下自行發展,不搞頻繁征發徭役的事,用最大的程度做到讓百姓休養生息。漢孝文帝和漢孝景帝統治期間,漢帝國的確從爭霸時期的破敗,還有後麵的清除諸侯以及呂氏之亂中恢複過來,人口也是在那一時期增漲最快。
一直是到劉徹開始收攏權力之前,漢帝國的鄉野基本就是各種遊俠撒野的歡樂園,在鄉間遊俠的話可是要比官方人員有用得多。對於劉徹這麼一個強硬的皇帝來說當然不允許,搞了幾次針對遊俠的“嚴打”,才算是將鄉野的控製權重新歸攏到官方。
對了,“州”這一個行政單位就是在劉徹當政時期搞的,背景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在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首創部刺史製,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監察區的名字就取名為州,一州的最高長官叫刺史。除十三個州之外,另在三輔(京兆、右扶風、左馮翊)、三河(河內、河南、河東)、弘農七個郡設立司隸校尉部。所謂的司隸校尉部是與州同級,由中央直轄,主管京師附近地區,與十三個州合稱十四部州。
“州”雖然是西漢時期搞出來,但西漢的州隻是監察區,還不是真正的行政區域。真正的行政區域還隻是郡、縣兩級,郡太守直接與中央政權聯係,不必通過州一級。
州是到了東漢末年才由監察區真正變為行政區,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形成州、郡、縣三級製。全國仍為十三個州。這個製度前後延續了四百年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