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千鈞一發惠通橋(3 / 3)

然而他不願,也無法給出回答,隻能在心中暗暗的祈禱天照大神的保佑了。

……

日軍第56師團,前身為“留守第一師團”和“101師團”,在日軍中號稱龍師團。可想而知是怎樣的一隻精銳。

師團的兵員在兩萬人左右,全盛時期配有陸軍航空兵、登陸艇、登陸攻擊艦、坦克分隊等強大武裝。

56師團在太平洋戰爭中,攻克菲律賓功績卓著。進攻緬甸,支援被200師打慘的55師團,逼迫200師不得不撤防。

他們是日軍緬甸戰役的先頭部隊,攻占戰略支點臘戍後,用卡車、裝甲車、坦克組成了一支快速部隊,沿著滇緬公路急進。

在經過畹町、芒市、龍陵到達騰衝後,日軍的這支快速部隊於5月5日這天,直達怒江上遊的惠通橋。

惠通橋跨江而立,橋下水流滿急,兩岸山勢陡峻,公路順著兩岸的山勢上下蜿蜒曲折。

惠通橋最初建造於明朝,最初是用幾根粗劣的鐵鏈貫穿的索橋,幾百年的風吹日曬都已破舊不堪。

民國時期,新加坡華僑梁金山捐資改建舊橋。吊橋全部使用德國巨型鋼纜,最大載重七噸。

這座當時先進的大橋橫跨怒江天險的兩岸,疏通東西兩側,是滇緬公路上最重要的一環。

民國政府的國際援助,要通過滇緬公路,通過惠通橋,運輸到國內。

而日軍要從緬甸方向,侵犯滇西重鎮保山,威脅重慶政府,離不開的也是惠通橋。

肯定有人會問,難道怒江那麼長,隻有一座惠通橋嗎?

當然不是,怒江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三千多公裏,中國部分兩千多公裏,雲南段長六百多公裏。

怒江兩岸的橋足足有20餘座,處在日軍進攻路線的有5座,但都是臨時性的便橋,行人通過尚可,大軍過境可就沒那麼簡單了。

日軍要想大舉進犯,惠通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雲南背靠大西南,麵向東南亞,地勢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在東北拱衛川、康、黔、桂,在西南控製緬、泰、老、越。

滇西又是雲南西陲的重要屏障。

若滇西不保,昆明危急,中國將失去通往印度洋與盟國聯係的國際通道,整個大西南也將受到嚴重威脅。

因此,滇西從大後方變為最前線,不但震動了昆明,而且震動了重慶乃至全國。

5月5日早晨,日軍第56師團板口支隊由龍陵向惠通橋疾進。

上午9時左右,敵軍在飛機掩護下占領怒江西岸鬆山山麓,並開炮轟擊集中東岸公路上的汽車。

由於一路潰敗,到處都是潰兵和難民,惠通橋橋麵上和東西兩岸的公路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公私車輛。

此時,遠征軍參謀團已經退到保山,一麵向重慶統帥部告急,一麵派參謀處長蕭毅肅,率十數名參謀人員趕往惠通橋布置抵抗。

蕭毅肅帶領了10餘名參謀人員來到惠通橋,在橋頭截住撤退下來的第66軍新28及新29師官兵,一天內集中了約數百人。

蕭毅肅以參謀團名義,將這支名副其實的雜牌部隊臨時按連、排編製,以其中團、營長充當連、排長。連、排長充當班長,就地集合講話。

他慷慨激昂地說:“日寇倡厥,乘虛跟蹤追來,倘若讓日寇渡過惠通橋,進占保山,整個雲南便難守住。

日寇占據雲南,那時亡國指日可待!我們炎黃子孫不能做亡國奴,我們軍人不能束手待斃!”

“對,不能束手待籠!”

剛從前線退下來的將士們也熱血高昂:“惠通橋有我無敵,有敵無我!

弟兄們,我們共同防守怒江天險,隻要我們這些人還有一口氣,決不讓日寇渡過怒江,我們必須橫下一條心,寧可死在這裏,絕不後退一步!”

蕭毅肅橫下一條心,接著動員:“弟兄們,倘若日寇渡江殺來,有哪一個弟兄發現我和我的參謀人員後退、逃跑,都有權以四萬萬五千同胞的名義,向我和任何後退的人開槍!”

“我宣誓:寧可戰死,絕不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