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由桌子茅草破衣服鋪成的床上,戴安瀾悠悠轉醒。
守在旁邊的衛士,驚喜到:“師座,感覺好點嗎?”
“什麼時候了?”
“您又昏迷了一天了,我去叫參謀長。”衛士急急忙忙的跑出寺廟外,把師長轉醒的消息告訴大夥。
守在寺廟外的官兵們,聽到這則消息,一個個興奮的手舞足蹈,比過年都開心。
參謀長周之再,步兵指揮官鄭竹齋,叫來英國軍醫,進到寺廟裏看望戴安瀾。
英國軍醫在檢查傷口後,心中暗道此人命大,此刻能醒來,隻要後續用消炎藥不要使傷口化膿,這條命是絕對保住了。
得知傷情好轉的眾人,皆鬆了一口氣。
為了讓生病中的戴安瀾能夠吃點補營養身體的食物,他的衛士設法從當地土著人那裏找來了一些米,為他煮粥。
此刻將軍醒來,衛士便把米粥端上來,許久沒有聞到粥味的戴安瀾端起碗來喝了兩口,連說:“這粥可真甜!”
守在寺廟外的戰士們,看到戴安瀾能吃粥了,都很欣慰。全師的官兵在沒有戴將軍時,就好像沒了主心骨。但是當戴將軍醒來,哪怕隻是躺在病榻上,官兵們的心中也感覺踏實許多。
沒有後勤補給,全師早就斷糧了。戴安瀾知道戰士們在忍饑挨餓,不忍一個人獨自吃粥,便把碗交給衛士,“讓弟兄們每個人都喝一口,暖暖身子。”
師長在這個時候還想著大家,戰士們的眼眶中泛起了淚花。
參謀長周之再說:“師座,有些事兒要告訴您。”
周之再將陳乾帶來的消息複述了一遍,躺在病榻上的戴安瀾,忍著疼痛思路清晰的梳理出了一些關鍵詞:遠征團,中校周景,英國軍醫,陳乾,糧食。
恩情,功勞,危機,前兩者不急可以慢慢說,糧食危機看來是能解決了。
戴安瀾囑咐周之再,部隊行軍不能因為他個人的問題而停下來。跟遠征團討要糧食,務必不能以勢壓人,一定要好好商量。
之後,他便又沉沉的睡去了。
事實上,戴將軍多慮了。在一天後,一隻載著大量壓縮餅幹的運輸小隊,追了上來。
東西雖然不多,但也足夠全師官兵吃上幾頓的。再添上一些芭蕉根之類的煮煮,能吃好幾天了。
再往後,因為運輸小隊帶來了電台,第200師聯係上了國內。作為委員長的心頭肉,怎麼可能被虧待呢!
昆明空軍的飛機幸運的找到了第200師,之後便是大量的物資空投。幾百包大米,幾包藥品,都解決了第200師的燃眉之急。
第200師進入國境的時間是6月5日。他們進入緬甸時,是9000人。撤退時有5800餘人,最後全師官兵僅剩5100餘人(包含千餘人其他軍隊的潰兵)。
3200餘人與日軍作戰喪生,1700人在撤退中因為種種原因喪生。
如果沒有周景送去的電台和那批壓縮幹糧,堅持不到回國的,還要再加上500人。
異國他鄉死亡的長途撤退,成了活下來的官兵,一生都不願意回憶的痛。
當然,那些都是後話了。
……
周景和龍文章一商量,沒有跟著人家的路線走。反正離回國不遠了,從哪走不是走?
更何況這兩個人心中都各懷鬼胎。
龍文章的中校副團長,怎麼來的他自個心裏不清楚嗎?
人家有了電報機,怎麼也得驗證驗證這兩個新來的人中校吧!不搞清楚狀況,換誰能放心?
對於龍文章來說,要是露餡兒了,怎麼辦?
周景的目的比較單一,就是保持自己遠征團的獨立性。
他們單獨走一條路線,遠征團這一畝三分地兒都是他說了算。還能收攏潰散的士兵,壯大手中的力量。
可要是追上人家第200師,能命令他的人不要太多。收攏潰兵這種好事,哪能輪得到他?
所以他們兩個各懷鬼胎的家夥,十分默契的選擇了另一條路。
其實,有得吃,有得喝,有秩序,撤退也不是很難。難的是沒有吃,沒有喝,沒有秩序,還要被敵人追擊,那真是上天無門,下地無路。
這個道理,是他們在走出茂密的叢林後,見到了另一支潰退的隊伍,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