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地追溯起來,能明白發生那樣的狀況都是衛君衛衎自找的。
並不是說衛君衛衎想要挑戰中原霸主晉國有什麼錯,晉國發達起來之前,能在中原地區說了算的國家不少,齊國、衛國和魯國哪個不比晉國的話語權更大?
要是看齊國、衛國、魯國對晉國的態度,能發現他們對晉國稱霸多少有一種不服氣的心理,以至於齊國成天給晉國搗亂,衛國逮住機會就想挑戰晉國的霸主地位,魯國需要晉國的庇護卻有點尊敬不起來。
齊國為什麼有那個底氣一再給晉國搗亂?一來是齊國的底子很足,再來就是跟周王室那邊糾纏上了。
這個“糾纏”不是齊國跟周王室有了什麼糾紛,裏麵的事情非常複雜,討論起來要講到周簡王姬夷時期發生的事情了。
化繁為簡的概括一下,無非就是周簡王姬夷發現晉國在剝奪屬於天子的權力,看到齊國有心再奪取“霸主”的地位,雙方“郎有情妾有意”之下達成了某些協議。
以為晉國不知道周王室和齊國在搞什麼嗎?哪怕不是全部知道,多少會了解一些粗略的謀劃。
晉國礙於周天子的裏子和麵子,無法直接針對周天子去幹點什麼。
同時,晉國崛起過程中受到過來自齊國的恩惠,一樣不能將報複齊國的事情幹得太過份。
非常不巧的是,欒書是非正常“程序”從元戎位置上被除名,後來成為元戎的智瑩是個很有想法的人,導致呂武接任元戎職位時沒有得到“前輩”的一些囑托。
所以了,智瑩在位元戎時期,晉國已經開始在對齊國下狠手;到了呂武主政的階段,根本不知道晉國與齊國有什麼恩怨糾葛,一下子將齊國打到半身不遂的程度了。
衛君衛衎想要將衛國做大做強,以他是衛國國君的身份,立誌上當然沒有錯。錯在他沒有看清楚自己的能力,錯誤的估算錯了衛國的實力和潛力。
魯國?沒什麼好說的。
呂武並不在乎得知國內消息的衛君衛衎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衛君衛衎足夠聰明就該閉嘴,快快樂樂地享受一段時間,帶著鬱悶去死掉。
晉國和衛國的故事會隨著這位精神病國君的薨逝而重新譜寫,以後衛國不招惹晉國和乖乖聽話,晉國不會再故意找衛國的麻煩。
但凡衛君衛衎有一絲絲不認命並且進行反抗?齊國發生的事情會在衛國身上得到重演。
“諸事可妥當?”呂武在問的人是孫林父。
中行吳的視線立刻轉移到孫林父身上。
孫林父來有一會了,之前是跟呂武在談魯國那邊得知衛國出事的動靜。
講實話,呂武不在乎衛君衛衎要搞什麼,同樣對魯國會有什麼反應沒半點在意。
魯國曆來就是誌比天高命比紙薄,屬於幹啥啥不成,遇到事了光會動嘴巴的典型。
晉國在肢解齊國的過程中,給予魯國“封口費”了。
衛國發生這樣的事情完全能夠稱得上咎由自取,魯國再嘰嘰歪歪的話,呂武會將之前劃給魯國的好處收回,衛國從魯國得到的城邑不去管,再進軍教魯國君臣應該怎麼好好當個人。
可以想象的是,一旦晉國將給魯國的好處回收,衛國絕不可能將到手的城邑還給魯國,到時候事情的進展將會變得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