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又一個大人物死了(2 / 2)

“我不可使下軍退卻。”呂武進行不是解釋的解釋,說道:“下軍一退必亂我陣型,使我軟肋顯露於敵。”

大軍都有陣型,臨戰狀態變陣是一種大忌,怎麼可能為了某些人而去破壞全局。

因此很多時候統帥知道哪一個局部狀態不妙,明知道有可能發生被殲滅的事情,還是會咬牙舍棄那個局部的軍隊。

“寡人未曾多想。”晉君姬周深呼吸一口氣,說道:“元戎不必有所顧忌。”

真的嗎?

看那一臉的肉疼,明顯是口不對心哦!

呂武也就當晉君姬周是講真話,再一次將注意力放在戰場上。

早就有中軍的戰車和步兵越過呂武和晉君姬周所在的戰車,他們是來自陰氏的部隊。

按照老套路,戰車處在軍陣的最前端,後方跟隨編隊的步兵,看上去不存在什麼緊迫,有著屬於晉國精銳該有的不慌不忙。

跟下軍相距約百米時,各級的‘士’看到信號,放聲不斷大吼:“全軍止步!”

下軍跟鄭軍依然是在交戰狀態,隨著退路完全被堵死,兩個陣營的士兵帶著一種歇斯底裏的心情賣力拚殺,打著打著已經沒有了戰列線,變成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戰局麵。

呂武將目光轉向左右兩翼。

在楚軍調動部隊時,呂武已經得知楚君熊審派什麼樣的部隊出戰,給予魏琦和士魴的交代就是穩住再穩住。

那兩邊可是有楚君熊審的“親衛隊”啊!

每一代楚君的左右廣數量都不固定,看的是當代楚君的財政狀況怎麼樣。

然後,以曆史記錄來看,楚君左右廣數量最少也不會低於一“廣”三十乘戰車,戰車的附屬步兵數量不固定,一般會是甲士級別的戰士。

呂武調來巢車,上去借高度更好地觀察戰場態勢。

“一‘廣’為一‘卒’,一‘卒’兵車五十乘,每‘乘’有五十兵。”呂武能大概目測身穿土黃戰袍的楚軍士兵約五六千。

這五六千就是當代楚君的左右廣了。

能夠看到楚“王卒”都有身穿防具,離得太遠不好仔細辨認,能大概辨認出是身穿皮甲。

當然了,在鐵大規模應用之前,穿青銅甲片製作而成甲胄的人是少數,一般就是使用皮甲,差別是什麼皮來製甲,規格又是怎麼樣。

呂武再次看到魏氏舍棄了戰車,有大批身穿重甲的步兵變成了先導部隊,其中包括扛著大盾的魏氏士兵。

而上軍中的範氏部隊,他們依然是采取“老樣子”的布置,戰車位列最前端,步兵緊緊跟隨。

呂武心想:“魏氏越來越重視重步兵,有點要完全舍棄戰車的意思啊?”

這時,一同上了巢車的晉君姬周卻大聲說道:“鄭軍偃旗矣!”

呂武視線轉移過去,發現鄭軍的隊列中再也看不到豎起的旌旗,耳朵裏傳來了一陣陣的歡呼聲。

歡呼當然是新編下軍爆發出來。

在剛才,中行吳冒險到最前方,親自向鄭軍進行喊話,喊的是:楚軍根本不會在乎鄭人生死,一旦鄭國兩個“軍”完蛋在這裏,鄭國也許就沒救,選擇投降輸一半吧。

呂武還沒來得及多想什麼,先是看到位於鄭軍“屁股”後麵的楚軍開始恢複推進,下一秒就看到楚軍的牛拉戰車直接往鄭軍後隊撞。

怎麼說?楚人幹盟友也不是第一次,鄭人也有戰場倒戈的例子,誰也別苛求誰必須文明,是吧。

楚軍卻是要逼迫鄭軍向前,要不前路被堵著,怎麼跟晉軍交鋒?

讓開空間讓鄭軍退出戰場這種事情?楚人才不樂意。

所以現實情況是,等著跟楚軍交戰的晉軍也不可能調整陣型讓鄭軍離開戰場,鄭軍依然要當“夾心餅幹”,並且鄭軍要承擔偃旗後繼續大動幹戈的責任。

考慮到鄭國的信譽值早就破產,前一秒投降,下一秒繼續幹仗,不就是鄭國的慣用套路嗎?不值得意外。

剛剛覺得自己逃過一劫的公族,他們發現鄭軍還在往前擠,歡呼聲被掐斷,一種憤怒在噴發。

不管是不是被逼無奈,反正鄭人又不好好當人了啊!

沒辦法的事情,弱國從來沒有決定自身命運的資本,非常清楚這一點的子耳在遭到楚君熊審拒絕退兵後,他的選擇是當場唱了《詩經.鄭風.子衿》,唱完了拔劍非常利索地自刎。

這是該場戰役死的第二個大人物。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子耳的歌聲在很多人的腦海中回蕩、回蕩、回蕩……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