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以為韓氏要完蛋的局麵之下,沒人拉一把超大概率是會真的完蛋。
那是一種概念成為現實,也就是大多數家族覺得韓氏會完蛋,必將造成一種“既定形勢”,他們會像群狼那般撲上去撕咬。
呂武隻是安慰韓無忌和韓起,像以往那般沒有給予任何的承諾。
而實際上,呂武經過一番詳細的思考,認為韓氏暫時不能倒下,應該作為某個“弱軍”的補充。
另外,他很快就要上任元戎,怎麼都要有個立威的舉動。
別人的立威是拿一個適當的家族開刀,用來彰顯威勢和權柄。
現階段的晉國是個什麼情況?又該去拿哪個家族來開刀?挑選太過弱小的家族彰顯不出威勢和權柄,挑選太強的則可能形成大型內戰。
“暫時保住韓氏會是一種理想的選擇。”呂武決定下來。
誰都覺得韓氏會完蛋,偏偏在呂武的操作下韓氏得以保存,能夠展現一種仁德的胸懷,還用另一種方式來彰顯威勢與權柄。
當然,呂武保住韓氏的前提是,荀氏(中行氏)和智氏那邊找不到是韓氏進行刺殺的證據。
如果荀氏(中行氏)和智氏有證據證明刺殺是韓氏幹的?呂武就該操作起來將韓氏給覆滅掉,過程要極盡的幹脆利索,甚至處理過程要越狠越好。
呂武沒去問韓無忌和韓起刺殺是不是韓氏幹的。
問出來會顯得很傻!
畢竟,哪怕真的是韓氏幹的,他們還能告訴呂武真實答案?
即便韓氏會說實話,比如真的是韓氏幹的,荀氏(中行氏)和智氏卻找不到證據,呂武到時候隻會難辦。
真實情況是,除非呂武現在要肢解掉晉國,要不一切還是以大局出發為穩妥。
非常現實的是,哪怕現在肢解掉晉國,陰氏也占不到最大的那一份,國際形勢也不適合在當前階段將晉國肢解掉。
一旦晉國在目前階段分裂,秦國那邊極可能會出現反複,中原也不再有一個國家能抗衡楚國。
看看中原各個諸侯國是什麼尿性吧!
東邊最強的齊國不忘霸業,一個勁地給晉國搗亂,晉國真的被搞沒了,他們選擇聯合楚國成為南北兩強不劃算嗎?
齊國會等待某天能夠跟楚國掰腕子,再嚐試正麵剛楚國;亦可能是雙方和平一段時間,楚國搶先對齊國動手。
衛國是一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諸侯國,他們估計會想站出來取代晉國的“盟主”地位,然後很快就會轟然倒下。
一再標榜自己是“禮儀之邦”的魯國?他們除了會喊“爸爸救命”之外,還能幹點啥???
其餘諸侯國?他們的存在隻是因為晉國還在。
隻想爭霸而沒有旺盛擴張欲望的晉國,一直是作為一個壓製了其餘大型諸侯國的國家而存在,迫使那些大型諸侯國收起吞並弱小的獵心賊膽。
所以沒有晉國之後,形成的結果必然是楚國一家獨大,說不得以後會出現一個“楚始皇”了。
新一次的國君與眾“卿”、中等貴族會議召開。
會議之上,關於呂武就任元戎的任命正式下達。
呂武上任元戎的第一時間公布了卿位的人選和排序,沒有停歇地發布第一道“元戎令”,針對齊國吞並萊國給予必要的懲罰。
因為事先有得到溝通,沒人表現出任何異議。
各個家族甚至要因為呂武選擇對齊國動刀,不是向國內的某個家族揮刀,而感到極大的慶幸。
主政之後的第一個命令,其實一般會被看成執政方向。
呂武的表現無異於展現出自己的執政態度,警告國內的各個家族都安分點,有什麼壞心思朝外使,別特麼搞窩裏鬥。
“這樣也好,避免國中內鬥,先穩住東邊,再南下與楚國爭霸。”國君心裏有點相信呂武看重諸夏文明得以延續了。
呂武沒有再發布第二道命令。
他在正式的會議結束後,邀請眾“卿”以及一些中等家族來到自己的家,幹的事是分食智氏。
不是要把智氏搞覆滅掉,要做的是在保留“智”地和“虞”地的前提下,將智氏其餘的封地進行重新分配。
其實呂武覺得自己很幸運,沒有智氏主動“瘦身”並且將刀遞到他的手上,就任元戎肯定要挑出一個家族來開刀的。
一切隻因為晉國的貴族遠比其它諸侯國要現實和直接,沒有得到足夠好處的話,他們被迫當小弟也會不情不願的。
智氏想要保留“智”地與“虞”地,商議時中行吳和趙武表達了同意的意見,魏琦、解朔和祁奚明白或隱晦地表示不同意,士匄、士魴表示怎麼都行。
呂武能看出範氏並不願意看到智氏變得太弱。
就目前的而言,陰氏、範氏和魏氏其實都有些撐了,新占的利益還沒有得到良好的消化,處在擴張欲望最弱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