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站在美國駐華臨時大使館的樓頂,觀望著中日空軍之間的空戰。
此時,詹森的臉上露出一副難以相信的震驚神情,大聲的說道:“這真是一個神奇而偉大的國度,這些勤勞貧困,百折不撓的中國人,似乎總能創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這並不奇怪,大使您一直在南京,上海一帶,接觸的也都是國民政府的高層,而沒有下去走走看看。尤其是延安!”
埃德加·斯諾兩眼光芒的說道:“假如大使不介意,我送您的《西行漫記》,您閑暇的時候可以看一看,說不定會有一些新的想法。”
“一定會仔細的看一遍。”
對於這個現在已經享譽西方的無冕之王,詹森當然不會在語言上得罪,然而這也隻是他的客套話而已。
作為一個國派大使,他更願意相信他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而不會因為看一本記者寫的書,就會對從來沒有見過的事物,產生什麼實質的想法。
“在東洋的施壓下,英國,意大利等國都開始對中國限製軍售;中國政府在淞滬會戰,退到武漢以後,手裏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采購戰機,不然在亡國的危機下,也不會隻下了50架霍克-3和30架P-36的訂單。而且中美相隔萬裏大洋,戰機至今遲遲沒有送到。”
卡爾遜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的衛隊長,此次在來中國前,被羅斯福專程叫到白宮。
羅斯福告訴卡爾遜,此時正處於世界大戰的邊緣,特意叮囑‘希望你不時地給我寫信,告訴我你眼裏的中國已經發生的和將要發生些什麼。’
在卡爾遜1937年夏末到達上海的時候,正值淞滬會戰,美軍駐亞洲艦隊司令亞內爾上將,又任命他為情報官,收集東洋軍隊在中國作戰的方式。
所處立場的不同,讓卡爾遜對今天的空戰有著不同於埃德加·斯諾,而是更傾向於全球對抗的角度來解讀:
“現在蘇軍和關東軍,在東北蒙古一線嚴重對峙,雙方不斷爆發小規模的軍事摩擦,兩國之間的大戰早晚都會爆發;蘇軍在西線歐洲,麵對的全是敵視的目光,所以它太需要中國為它在東亞牽製日軍的兵力和視線,延緩東北那邊的戰爭進程。——大使您想過了沒有,假如這場中日戰爭沒有美國的參與,無論是最終東洋獲勝,或者蘇軍支持的中國取得勝利,對於太平洋,將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局麵?”
卡爾遜烤好一支雪茄,然後點燃,鬱悶的說道:“總統有意援助中國遏製東洋,同時也讓中國遠離蘇方,在東亞培養一個堅定的盟友,抵禦蘇日在亞洲的南進。但是所有的行政命令必須到美國國會通過,而那群奉行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的愚蠢政客們,目光短淺的令人失望。”
“總之,這個一個偉大的民族,他們無懼死亡,奮不顧身的英勇殺敵;隻要有武器,有飛機大炮,日軍必定逃脫不了注定失敗的結局!”
埃德加·斯諾最後做斬釘截鐵的斷言。
——
“嗡——”
杜劍南駕馭著驅逐機,跟隨著前麵的戰機,飛向王家墩機場。
此時戰機已經下降到500米低空,在他的眼睛裏,一幅三十年代老武漢的畫卷,在他麵前徐徐的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