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最受矚目的會試製度,一直都是在持續改革,後續,大乾帝國全麵廢除了吏部統一分配新晉官員的政策,而是采取全新的‘自願模式’。
這個自願模式,就是由考中會試的新官員們,根據自身意願自行選擇工作單位以及崗位。
如果多人選擇同一崗位,以之前的會試筆試成績高低論,成績高的才能去,成績低的落選後隻能去第二崗位甚至第三崗位了。
如果所有誌願崗位都落選了,那麼很抱歉,隻能是服從吏部統一分配了。
說白了就是徹底取消了機構自行選人,甚至是避免吏部、省吏務廳分配的權力,一切以新官員意願以及筆試成績論,進一步避免裙帶關係等腐敗行為。
這一手,其實是聖天子模仿後世的高考製度。
雖然後世這一套製度隻是用來錄取學生的,但是搬到大乾帝國來作為官員選拔製度也是一樣可以的。
各機構缺人了,向省道吏務廳申請人員分配,中央直屬機構則是向吏部申請人員分配。
吏部以及省道吏務廳將會根據當年度缺多少個崗位直接招募多少人,最後以筆試成績為準錄取,再以考生自願原則進行分配。
這一措施,已經是大乾帝國盡可能的保證了會試製度的公平性。
當然了,但凡是製度,都會有漏洞,帝國要做的隻是盡可能的保障相對的公平而已。
至少帝國要維持會試製度的表麵公平,要讓那些落選的士子們稍微心服口服,別搞出什麼動蕩了。
畢竟,通過會試選拔官員不僅僅是為了選拔人才。
會試還有另外一個深層次的目標就是不斷的吸納新一代精英分子。
一方麵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為大乾帝國這個龐大的統治機構貢獻才華,另外一方麵也是避免他們流落在外麵,天怒人怨玩造反或者眼見在大乾這裏不能當官,一轉身就跑到草原人或者其他土著國家那裏去謀求榮華富貴了。
而這一點,其實會試製度又是和大乾的教育製度相互配合的。
大乾帝國的大學以及大專這兩級構成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一直不多,除了幾所軍方管轄的軍校以及皇家理工學院、皇家青年軍校外,其他的普通綜合性大學或者專科學校,清一色的都是官辦學校,這麼多年來,大乾帝國甚至都沒有放開民間資本自行開辦高等院校的口子。
高等院校的設立以及招生規模,統一由禮部所屬教育司負責。
而這些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規模,是根據帝國對新官員的需求以及預測其他行業對精英人才的需求而決定的,而不是說根據其他什麼原因決定的。
也就是說,帝國需要一百個大學生,教育部門就隻培養一百個大學生,是絕對不會培養一百零一個大學生的。
因為帝國如果隻能提供一百個大學生的優渥工作崗位的話,那麼多出來的那個大學生就是個禍害!
如今的大乾帝國而言,和諧穩定最重要!
大乾帝國的科舉製度以及教育製度,在當代而言,這已經是帝國所能夠做到比較平衡的了。
至少好不好,那隻能由後人去評判了。
但是,在土著們看來,大乾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其他土著國家搞教育、科舉的時候,也是一股腦學大乾。
隻不過大多學了個四不像,唯一做的比較好的也就是大乾金國以及買丹王國了。
而這兩個國家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官方語言都是漢語!
草原人嘛,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很正常,人家草原人一直都不認為自己是西線土著。
他們是從蒙古草原,尤其是河套地區遷移過來的,草原人覺得自己屬於大乾人的分支。
這種情況在大乾先後兩次冊封他們為順義王,授予大乾金國國號後,他們的這種情緒就更明顯了,現在不少臉皮厚一點的草原人,都敢公然自稱大乾人!
這種情況下,大乾金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也就不奇怪了。
而買丹王國嘛,他們自然是不會說自己是大乾人的,畢竟外貌差太多,真說了也沒人信啊。
不過這些買丹人卻是一直在學習大乾帝國!
買丹遷移到西北非後,早期日子過的挺緊巴巴的,後來靠著非洲西部海岸航線繁華逐漸發展起來。
之前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呢,大乾人的船隻想要往來西線都得繞道非洲,一部分從南亞洋前往新大陸的船隻,有時候也會經過休達再前往。
眾多的船隻來往,讓買丹王國抓住了機會,利用向航線上的大乾人提供各類補給物資,港口服務等,也算是立足起來,後續又開發內陸種植經濟作物,發展畜牧業賣羊毛給大乾人。
依靠著沿海商貿以及資源出口,買丹人的腰包逐漸鼓起來,後來他們發展起來後,和摩洛哥王國就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雙方為了爭取西北非沿海商貿的權益,說白了就是為了爭取誰能夠賣給大乾人更多貨物的權力而大打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