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7章 天下何人不學乾(1 / 3)

第1537章 天下何人不學乾

但是內閣方麵卻又是不希望對這些省道,直轄州府區,事務衙門等地方行政機構進行合並,這些地方本來就夠大的了,再合並的話就太誇張了。

本土地區部分省道倒是看似麵積小,似乎能合並,但是人家麵積小,但是人口多,經濟強啊。

比如直隸四道,真要合並了那麼就太誇張了,直隸四道占據了帝國工商業總之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真要合並了,影響太大,而且這種影響還是負麵影響。

同時呢,如果貿然合並的話,需要大規模調整行政區域以及機構,這也是非常麻煩的事。

但是呢,內閣方麵又是不願意在省道之上,再設立更高一級別的行政機構,比如說和湖北和湖廣合並起來,設立湖廣,或者設立兩廣,閩浙等高一級的行政機構。

內閣認為這會讓地方權限過大,乃至直接威脅到內閣的權威。

同時軍方也是強烈反對,軍方認為本土地區這麼搞沒事,但是在海外,尤其是新大陸地區不能這麼搞,否則的話很容易滋生,增強海外部分地區的對某一大區的認同感,滋生分裂主義。

當年就是因為這個,才會把新大陸事務衙門給撤銷,進而在新大陸分設各省的,現在總不能因為管轄地方多了,就重回老路吧!

現在的新大陸地區,經過多年的行政區域調整後,已經是確定了北新大陸七省,中新大陸兩省一區,南新大陸五省的構架。

而且在官方文件裏,一直都是避免采用新大陸、南美地區或類似的詞彙,都是直接成為某某省的,比如五湖省。

不管是內閣也好,軍方也好,都不允許新大陸地區出現類似新大陸總督區、南新大陸總督區之類,高於省道的行政機構,以避免部分地區的區域向心力。

既然不能合並地方省道,也不能再省道之上再設立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那麼內閣方麵也隻能是硬著頭皮直接管轄大幾十個地方行政地區了。

目前采取的辦法就是在內閣層麵,增加人員,同時采取分管製度。

所謂的分管製度,就是在一個部門裏,給部門主官配屬多個副手,以協助處理全球範圍內的事務。

而這種分管,並不是說分區管理,而是把不同的事務分給不同的人處理,以減輕主官的負擔。

以目前的帝國農部為例,作為負責整個帝國農林畜牧移民等事務的重要機構,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業務範圍遍布全球,為了更好的處理全球範圍內的農部事務。

農部除了原有常規的尚書、左侍郎、右侍郎之下,增設了四名副侍郎,品級為正三品,其職權大於司局等正三品官員。

增設四名副侍郎,這實際上就是等於在農部的高級官員從之前的三人,變成七人,以適應越來越繁重的全球農部事務。

實際上這種增設人員進行分管的製度,農部早就在移民屯墾司為試點進行了相關的改革,最早的時候移民屯墾司是沒有什麼特殊的,但是逐步增設了多名副司長,這些增設的副司長可都是實權副司長,每一個副司長都會分管不同的事務。

要不然的話,單憑原來的一個司長再加上一個副司長,怎麼也管不過來全球這麼多地方的移民屯墾事務啊。

這種增設多名副職進行分管不同事務的製度,在移民屯墾司試點成功後,很快就是在經濟各機構推廣了開來。

形成了京畿機構副職比較多的一個現象,其中核心權力部門吏部副侍郎就有六名,而更核心的稅部,副侍郎有八人。

不過各部門的副職也不是想要增設就增設的,都需要申請獲批,畢竟大乾人講究的是一官一職,對職務安排,編製增減是非常慎重的,這主要是考慮到吃官家飯的人太多,從而導致太大的財政壓力。

甚至為了進一步減輕財政壓力,大乾帝國很早開始就已經是對部分非行政類機構進行去行政化改革。

比如說早些年的時候,部分城市為了發展,會官方組織一些公共服務類的機構,比如說供水、城市軌道,環衛等等。

這些屬於典型的公共服務類機構,在大乾帝國裏早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有的地方是由官方資本投資設立相關的專業公司去處理,而有的則是官方直接設立行政機構去處理,還有的一些則是幹脆采取外包民營資本投資的相關企業去處理這些事情。

早在多年前,帝國提出部分領域區行政化,要求部分城市由官方直接管轄的部分公共服務類機構進行改製,把整個機構改製為官方資本控製的國資企業,行政人員變成官方雇員。

這就是最近幾年大乾帝國裏動作比較大的一次改製了。

到目前為止,各地區的非行政機構,已經是完成了改製,不再暫用行政編製,而是改為國有資本控製的企業。

不過這隻局限於普通的非行政機構改製,而對於公共醫療以及教育行業,依舊采取行政管轄,給予官辦學校、醫院的主要從業人員授予品級,不過這些品級隻享受待遇,和普通的行政品級是不一樣的。

除了這些非行政機構改革外,帝國其他方麵的相關改革實際上一直也沒有停下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