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 經濟報告(3 / 3)

聖天子在禦前會議上提出,帝國成立已經四十餘載,通過發展農工商業等,已經是做到了讓大部分人能吃飽飯,但是依舊不少地方的民眾存在著吃飯難,穿衣難,住房難的問題,後續帝國的主要精力,將會放在解決民眾的利益上,將會在為了解決民眾衣食住行上。

並引用皇家理工學院經濟係提出的食物指數,力爭在五年內,把食物指數從現在的百分之五十八降低到百分之五十,進入全民溫飽階段,十五年內把食物指數降低到百分之四十,進入全民富足階段。

大乾朝報在第一天,就是向全天下普及了一個全新的概念,那就是食物指數。

這個指數的意思就是維持生活所需的食物消費所占個人總消費的比例。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基礎,所以談及一個地方的民眾生活水平如何,隻需要他們在食物上的消費占據消費的比例就行了。

簡單來說,如果說一個人一年內,消費了一百乾元,但是在食物方麵就花費了五十乾元,那麼這個食物指數就是百分之五十。

而收入越高,可供支出就越高,同時糧食價格越低,那麼在糧食上花費的錢就越少,那麼相對的在其他領域,比如住房,衣服乃至教育、旅行等等消費也就多了。

當然了,這個係數也有缺陷,比如說在鬆江府,很多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不低,當地的食物也不算貴,所以他們的食物指數是非常低的,但是他們的住房卻是昂貴無比,郊區的獨棟公寓可不便宜,再加上往來市區的通勤費用,所以很多中等收入階層的小日子,也沒有想象中過的那麼瀟灑。

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學人家富豪住郊外也就算了,還搞私人馬車,雇上一個仆人,隔三差五就帶著家人下館子去旅行,為了體麵兩個字把自己折騰的要死要活,回過頭來抱怨這郊區的獨棟小洋樓一棟要幾千乾元……

但是,誰讓你買那麼貴的房子啊,市區裏的房子便宜多了,上班還方便,幹嘛非得學富豪們住郊外啊……

你說市區霧霾重,郊區空氣好,不能住市區,為了身體健康一定要住郊外。

這就矯情了不是,沒看見帝國很多地方的民眾還吃不上飯嗎,讓你吸一下霧霾怎麼了,很多人想住在大城市裏吸一口霧霾還吸不上呢!

真正的窮人,是不會抱怨鬆江市區郊外的小洋樓一棟需要幾千乃至上萬乾元,他們抱怨的這個月家庭的食物支出有多了一乾元兩乾元!

所以目前的大乾在大多情況下,用食物指數來判斷當地的生活水平還是比較準確的。

會議的第二天,皇家理工學院經濟係的趙勇教授,在禦前會議上就帝國糧食產品、食物來源、價格等等做了報告,在初步介紹之後,趙勇教授環視了在場數十名帝國重臣,用著沉重的語氣道:“以帝國本土的可耕地麵積、目前的栽培技術來看,帝國本土的糧食產量是難以滿足帝國數億人口的龐大需求的!”

“要想讓帝國數億人口真正過上吃飽飯的生活,把食物指數降低到百分之五十乃至百分之四十,我們必須的把眼光放得更長一些,更遠一些!”

“帝國本土的可耕地麵積在全球範圍內,隻占據了區區百分之二十不到,這也意味著全球範圍內,還有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可耕地,這些土地才是徹底解決帝國本土糧食不足的問題!”

“以北美洲地區為例,僅僅是我帝國治下北美地區,初步估算可耕地麵積就達到了將近三百萬平方公裏!”

“而整個南北美洲,可耕地麵積估計最少也在五百萬平方公裏以上!”

“一旦成功開發,意味著帝國將會多出來數十個江南道!”

“此外,在歐洲地區,包括東歐、中西歐地區,也都是平原為主的可耕地巨大,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印度半島、非洲等地區,更是尚未開發的天然糧倉,其中我們已經初步開發的戈河州平原、南非平原,麵積雖然小,但是卻是極為圍繞,糧食產量龐大。”

當說完了一連串話後,趙勇教授就是宣告報告結束。

其實他說的很多東西,都是公眾所知道的,並不隱秘,但是在這種重大的會議場合裏說出來,尤其是當一票重臣們聽到美洲至少有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可耕地麵積後,一個個都是在盤算著,這麼大的一片地方,到底能種植臭出來多少的糧食。

這些糧食能養活多少人?

依靠這些糧食,食物指數分分鍾就能拉低到百分之四十以下甚至更低的水準。

趙勇教授的報告結束之後,工部下屬地質司就本土以及海外地區的資源分布和開采等做報告。

在報告上宣稱,帝國本土雖然麵積廣泛,但是資源卻是極為匱乏,不管是鐵礦石還是煤炭乃至石油以及其他的礦產,都算不上多麼的豐富。

但是在海外領地以及土著領地上,各種資源卻是極為的豐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