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7章 經濟報告
前幾年北美洲的三大藩王更是試圖玩曲線救國,搞什麼鐵路沿線局部本土化,引起了帝國高層們的巨大忌憚,尤其是太子那段時間更是坐立不安,這真要被他們玩成了局部本土化,分分鍾就能出現一個人口過千萬,而且農業條件極好,資源無比豐富,還有一大片工廠的地方。
真弄出來這麼一片海外本土,帝國本土就得每一天都得擔心著北美的叛變。
這也是為什麼帝國寧願耗費巨資,更多的精力搞南洋本土化,也不願意在美洲本土化上放開哪怕一個口子。
其他地方基本也都是類似的待遇。
然而越是禁製海外領地本土化,海外領地的民眾也就越不滿。
比如北美洲,其實已經是沒啥土著了,生活的一千多萬人都是帝國子民,要是按照早些年的條件,早就符合本土化的條件了。
但是依舊不行。
然後很多移民到北美的帝國子民就不樂意了。
為什麼啊?
我們不是大乾人啊?
北美不是帝國領土啊?
總之搞到現在,海外領地的本土化已經是成為了一個尷尬無比的問題。
這本土化不是,不本土化也不是!
最後帝國高層隻能是慢慢拖下去,對於海外領地方麵,除了本土化不答應外,其他的基本上是能答應的都答應,能扶持的都扶持了。
比如說按照道理來說,沒有本土化,連個螺絲釘都不能出口到海外領地的。
但是現在海外諸多領地裏,各種蒸汽船隻滿世界跑呢。
對此帝國也是不管,甚至是專門放開了口子默許了這種狀況的出現。
同時為了進一步緩解本土和海外領地在本土化上的諸多矛盾。
尤其是楚行通過軍統,注意到了美洲方麵的不少民眾都是相當不滿帝國的本土化政策後,就是打算做出改變了。
而這種改變,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緩解本土和海外領地方麵的矛盾。
針對海外領地的諸多訴求,尤其是當地帝國子民息息相關的部分述求更是準備逐一討論。
針對不同移民的不同訴求采取不同的政策。
其中重點就是要穩住帝國的基本盤:廣大的農民,甭管是本土農民還是海外農民,他們其實才是大乾帝國的基本盤!
根據軍統收集到的信息。
主要是分成兩類,一類是當地的士紳商人權貴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他們無比渴望在當地設立工廠賺取更多的利潤,但是,帝國本土是絕對不可能放開這個口子的。
第二類則是普通人,而海外移民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業移民,在海外領地種田的,他們的訴求是什麼?一個是糧食能不能賣出更高的價格,其次則是能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設備進行耕種。
這糧食出售,又得涉及到交通問題,在一些內河無法通航的地方,如果沒有鐵路的話,隻靠馬車運輸成本非常高昂,由此導致成本高,當地農民利益受到重大損失。
而耕種問題,雖然普遍采用馬耕能節省不少人力,但是依舊不夠啊,在很多地方因為糧食價格非常的低廉,很多移民家庭都是需要種植上百畝甚至兩三百畝土地才能讓一家維持比較良好的生活的。
幾百畝土地呢,馬耕也撐不住啊。
唯一能撐住的,就是帝國本土已經使用多年,尤其是一些地廣人稀的地方大規模使用的蒸汽拖拉機,用機械種田,這才能讓一個家庭幾個人就種植數百畝土地,要不然根本種不了。
所以,他們對引進本土的農業機械設備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針對這兩個群體的不同訴求,在禦前內閣會議上,一票的帝國重臣都是保持了一個意見,那就是‘分化’。
尤其是海外領地的大量農民們,更是必須分化爭取的。
他們需要農業機械設備,他們需要更便利的交通,更高的糧食售價,對此,部分內閣成員們認為,是有限的答應這些條件。
比如由國企部牽頭,直接組織一個農業機械銷售企業,專門在海外領地銷售、管理這些農業機械設備,以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
而運輸這一方麵,部分內閣成員也是放鬆了態度,認為修建鐵路也不是不可以。
內閣成員放鬆態度,主要還是和軍方交流過後,軍方認為,隻要限製工廠,那麼單純的鐵路對軍方而言,甚至是有好處的,因為一旦海外領地發生叛變,帝國可以通過海軍快速調集部隊運輸過去,同時通過當地的鐵路係統快速進兵,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撲滅叛變。
如果要控製工業發展,完全可以隻修建鐵路,而火車頭的修理等技術性的任務,可以放在當地的軍事基地內。
反正如今不少的海外軍事基地,都是有著修理廠。
比如北美洲的江南港,這個北美洲最大的港口就有海軍基地,而這個海軍基地內就有海軍直屬的修理廠,同時還有國企部直接運營的一家修理廠,前者用來維護修理海軍戰艦,後者為當地的民用蒸汽船隻提供修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