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和美洲大臣、南洋大臣、印度大臣、非洲大臣一樣。
這樣的重要職務,自然是需要挑選一名得力的幹將。
對於該職務的人員,楚行親自挑選,最後選擇了外務部西亞司司長董立群擔任紅海事務督辦大臣,其行政級別照比其他部分地區的事務衙門,督辦為從二品。
同時授予軍機處侍講的虛銜。
給外派的地方文官一把手配屬虛銜,這已經是大乾帝國近年來的慣例了,不過這玩意算是榮譽性質,沒什麼實際意義。
掛著軍機處侍講加銜的大乾官員,多了不敢說,但是幾十個還是有的……
早些年還會給部分地方重臣配屬督察院的虛職,但是後來考慮到督察院的獨立性,最後是取消了督察院的虛職,部分中高級官員會加軍機處的虛職。
算是給一種天子近臣的榮譽吧,沒啥實際意義,基本每一個省道的一把手都會有這麼一個軍機處的加銜。
所以加銜無法體現大乾文官真正的政治地位。
甚至很多時候,品級也是無法體現他們的政治地位。
四品甚至五品的官員,其實際權勢碾壓巡撫、司長的多去了。
真正能夠體現大乾官員們政治地位的還是他們的實際事務,這才是唯一衡量他們權勢高低的標準。
督辦紅海民政事務這種從二品的職務,在大乾帝國多了去,各部侍郎,各省道的道員以及巡撫,各海外事務大臣都是清一色的從二品。
至於一些亂七八糟的從二品職務就更多了。
這些從二品職務之間的區別可大了去。
比如海外事務的從二品督辦,這就比較弱勢了,在帝國上層說話可沒有本土省道的巡撫道員說話響亮。
而本土的巡撫道員裏頭,又不如各部右侍郎。
各部右侍郎又不如左侍郎。
同時重要部門的左侍郎比弱勢部門的左侍郎更強勢。
最後,進入了禦書房的侍郎,又是得單獨拿出來說,因為哪怕隻是一個禦書房行走,其實際職權也會超過沒有入值的各部尚書。
所以在大乾帝國裏,要討論一個官員的權勢地位高低,是比較複雜的,不能光看品級,也不能光看本官,得看實際職務或者差遣。
禦書房值班和行走大臣就是差遣。
進入禦書房,這是帝國所有臣子,甭管文成武將的最大追求。
因為禦書房才是帝國真正的權力中心。
九大值班大臣,那可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哪怕是擴張後的十八名行走大臣,那也是帝國最為顯赫的高官之一。
要想進入禦書房,哪怕是行走大臣,那也是千難萬難的。
但也不是沒有就捷徑。
比如說吏部尚書、稅部尚書這兩大尚書,基本每一任都能進入禦書房,至於是行走大臣還是值班大臣,就得看情況了。
再比如江南道道員以及廣東巡撫這兩個職務。
這兩個職務雖然表麵上和禦書房沒啥關係,但是最近幾任擔任過這兩個職務的官員,最後都進入了禦書房。
因為這兩個職務的官員如果在任上沒有犯錯的話,下一步基本百分百就能夠調回京畿擔任一部尚書,並且成為禦書房行走大臣。
至於後續能不能成為值班大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今整個帝國裏眾多職務裏,也就隻有這兩個從二品的職務可以讓人一步登天。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自然是因為這兩個地方非常的重要,能夠成為這兩個地方的一把手,而且還能做出成績,又沒有中途落馬的話,基本上結束三年任期後就是妥妥的進入禦書房了。
隨著第一工業革命的逐步完成,大乾帝國的經濟體係早已經是從農業經濟轉變為了工商業經濟為主的經濟體係。
第二產業早就超過了第一產業,成為了帝國的支柱產業。
而第二產業所爆發出來的能量也是遠遠超過了第一產業。
很多地方都沒什麼良好的可耕地,並不是傳統故意以上的魚米之鄉,但是隻是因為有了幾家大型企業拉動經濟,其經濟總量立即就能爬升上去。
由此可見第二產業的重要性。
而在目前大乾帝國裏,因為資源,地形,交通,資本等多方麵的因素影響,第二產業的發展也是極度畸形了,哪怕是有著國企部和皇室資本的引導,但是民間資本依舊傾向於在沿海地區,尤其是江南道以及廣東這兩個經商環境最為優良的地方建工廠辦企業。
值得一提,這兩個地方都是趙進曾經長期主政過的地方,並給這兩個地方都留下了重視吏治,重視工商的政治理念。
這兩個地方在漫長的發展過程裏,一直都是保持著極大的競爭力,吸引了無數資本湧入其中。
哪怕是現在其他地方也都陸續發展工商業,但是依舊是遠遠無法和這兩個相提並論。
兩個省道加起來,工商業的經濟總量能夠占據帝國百分之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