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話,我們除了防護能力外,在航速以及火力上,可以最大程度模擬未來主力戰艦,探索統一主炮後所帶來的作戰模式的變化!”
聽到楚飛雲這麼說,大家基本也都知道了,這技術驗證艦,估計就是為了統一射擊指揮儀以及統一口徑、身管倍數的八門主炮而搞的,至於什麼防護和航速之類的,其實都不重要。
但是搞這麼一個玩意,雖然懂行的海軍將領都知道重要性,但是民眾不懂啊。
人家普通民眾隻喜歡看見噸位大的,炮管粗的。
你跟他說技術不技術之類的,人家根本無法理解,也不在乎。
你說技術先進,戰鬥力更牛逼,估計大多大乾人能直接嗬嗬!
技術先進什麼的,他們不在乎,反正現在已經夠牛逼了。
就算不用海軍動手,大乾這麼多的民用鋼鐵蒸汽船隻,撞都能把所有的土著風帆船隻撞沉了。
如果海軍動手,隨便拉幾艘護衛艦,保障後後勤供應以及維護,能從太平洋打到大西洋,環繞地球一圈,把所有能看見的土著風帆船隻都打沉。
所以更多時候,人們關注海軍並不是關注海軍對土著艦隊有多少優勢,而是單純的關注海軍的大噸位船隻給他們自己帶來的震撼而已。
那種站在碼頭上看見上萬噸的龐然大物所帶來的震撼感覺,遠遠比什麼技術細節更震撼人心。
然而搞個幾千噸的巡洋艦,現在民眾都懶得看一眼。
但是,還是那句話,兩萬噸新型戰列艦繼續難產中。
幾萬噸的戰列艦暫時搞不了,萬把噸的舊式戰列艦,聖天子不太支持,海軍倒是想要更多,但是奈何聖天子不給更多的造艦經費,而海軍現有的經費也不夠用,隻能是擠牙膏似的每年擠一點出來。
由此海軍這幾年一共也就先後下了幾艘戰列艦的訂單而已,基本保持著一艘戰列艦建造技術才開工新的,但是戰列艦的建造工期長啊,一艘得三四年呢,這也意味著,海軍得三四年才下水一艘戰列艦。
這麼搞,其實最大的目的還不是維持海軍戰列艦的規模,而是為了維持相關廠家的研發和生產能力。
畢竟有了訂單他們才會繼續研發,生產,如果沒有訂單了,也沒人搞戰列艦相關的諸多技術了。
如果沒人搞了,那麼以後想要重新撿起來可就麻煩了,更多的成本,更長的時間不說,而且最重要的是,海軍在有需要的時候也無法立即下單建造,還得需要重頭設計研發。
這才是幾乎整個帝國都知道,海軍的戰列艦就是個大號玩具,不僅僅是海軍的玩具,還是民眾看熱鬧的玩具,還繼續撥款維持戰列艦的研發和建造的原因。
至於戰列艦的實際作用,對於目前的帝國對外戰爭裏,基本沒啥卵用。
因為海軍根本就用不上這些戰列艦,一票的護衛艦和巡洋艦足以讓帝國掌控全球海域,甚至僅僅是這些巡洋艦和護衛艦,其實都嚴重火力過剩。
非要說有作用,那估計也是用來防備未來的海外領地等各種內部叛亂了。
但是這種事,至少在聖天子還活著的時候不可能看見。
聖天子的威望太高,高到讓任何一個野心家都不敢生出絲毫叛亂之心的程度。
海軍自己也知道戰列艦沒啥實際作用,然而對海軍來說,戰列艦的意義不在於實戰,而在於提高海軍在帝國內部的影響力。
尤其是在民間的影響力。
說白了就是個麵子問題!
所以海軍才會一直堅持搞大噸位的戰列艦,因為看起來夠威武,夠震撼!
現在的技術驗證艦,就是為了未來的戰列艦而進行技術驗證的,當然既然都搞了,那麼海軍也是順便打算把航速拉上去,至少要比新星號這種民船給重新踩下去。
海軍不允許出現諸多海軍戰艦裏,竟然連一艘主力艦都追不上新星號這種尷尬事的出現!
海軍搞的技術驗證艦很快就是被確定下來了詳細的設計。
這一次的技術驗證艦設計流程和大乾海軍之前的戰艦射擊都不太一樣,因為這一次是完全不考慮現有戰艦的船體以及火力、裝甲等性能的布局,而是準備完全全新設計。
大乾海軍以往設計新型船隻的時候,其實很少說會從零開始全新設計的,大多時候下都會參考原有的戰艦設計,以便技術傳承,減少技術難度。
這一點在大乾的戰列艦設計裏體現尤為明顯,幾艘一萬多噸的萬丹號、呂宋號、錫號等,雖然每一艘的噸位以及技術細節都不太一樣。
但是船體的設計理念幾乎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全鋼製船體,船隻長寬比都比較小,全麵防護,液壓旋轉炮塔,前後雙聯裝主炮,裝備大量一百五十毫米的副炮。
因此嚴格上來說,其實大乾海軍最近幾年設計建造的萬噸戰列艦,大體上都是同一類型的戰列艦,放在後世的說法那就是前無畏戰列艦。
在其他戰艦的設計上也差不多,比如最近幾款巡洋艦,都是在西印級穹甲巡洋艦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不管是提高性能還是降低性能,但是還是西印級穹甲巡洋艦的那一套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