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三件大事(1 / 3)

蜀國和巴國都是曆史非常悠久的古國了。

巴國又稱為大蛇國,說他們是國家吧,其實沒有完整的行政機構,並且內部各種部落聯盟林立又互相對立。

蜀國也有另外的名字,他們稱呼自己為葵蠶國。

如果現代的考古學家相關研究靠譜的話,蜀國成立的曆史要遠遠早於姬周,甚至早於殷商。

這兩個國家裏麵,巴國跟中原的交流要早一些,並且遠比蜀國更加頻繁。

當前巴國名義上的統治者被稱為巴子,沒有其它特殊含義,也就是初代的巴國之君因為派兵參與討伐殷商被周天子封為子爵。這樣一算,巴國也算是諸多分封國之一了。

蜀國跟中原的交流幾近於無,同時也沒有得到姬周王朝的冊封,他們跟巴國的恩怨情仇挺多,算實力是蜀國比巴國強,隻是因為兩國群山林立的關係,打來打去不知道打了多少年仍舊沒有將對方徹底打死。

巴國跟中原交流較多,可是巴國的文明層次其實不比蜀國高,不止是蜀國比較古老的關係,跟巴國隻是一個名義上國家的原因最大。

智瑤沒有記錯的話,巴國前前後後一直在被周邊的鄰居毆打?

事實上也是那樣,巴國的老仇敵蜀國不算,秦國和楚國也時常侵略巴國。

戰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楚國出兵約十萬入侵巴國,攻占了巴國的“庸(上庸)”等地。

楚國在巴國搶得土地之後,先後建立了不少城邑,其中最大的便是“庸”城,又在“庸”的東部修建了一座武城……,不對,用楚國的說法應該叫方城。

本來楚國會繼續對巴國用兵,隻是當時的智氏已經在謀算楚國,打斷了楚國對巴國的軍事部署。

不管是之前的晉國,還是現在的原國,其實都沒有跟巴國或是蜀國有過官方的正式聯係,兩國派遣使節團到“濮陽”謁見,還要請智瑤做主什麼的,著實挺令人感到意外。

智瑤當然不會馬上召見兩國的使節。

比起巴國和蜀國,楚國對原國要重要得太多太多了。

“不對……,蜀國和巴國對我一樣重要!”

智瑤記起來一件事情,曆史上秦軍滅亡楚國的戰役,秦軍就是從長江上遊乘船順流而下,並且這一條水路補給線保證了秦軍的後勤供應,尤其節省了陸路運輸的巨量消耗。

宰予應差不多彙報完了。

楚國明確表示非常願意跟原國聯姻,就是在聯姻人選上出現了老大難題。

宰予給出了明確的建議,不能因為想要導致楚國發生內亂選擇翁主,聯姻人選隻能是公主。

很多人搞不懂“翁主”是什麼,當作後世王爺的女兒就行了,也既是郡主。

意識到蜀國和巴國重要性的智瑤在宰予彙報完畢之後,選擇同時召見兩國的使節。

兩個穿著有別於中原服飾的人過來,其中一個暴露在空氣的皮膚上有著許多刺青,另一個雖然也有刺青卻沒有那麼密密麻麻。

刺青最多的那人來自巴國,他臉上有著斑斑點點的刺青,會讓有密集恐懼症的人看了渾身起雞皮疙瘩,惡心完了就是想要拿利刃狠狠地刮掉那些斑點。

蜀國的使節臉上刺青是額頭和臉頰上的一橫一橫,怪異依舊還是顯得無比怪異,總是比臉上滿布斑斑點點看著要順眼多了。

雙方語言肯定不通,需要經由翻譯才能知道互相在講什麼。

原國知道有蜀國和巴國的存在,隻是此前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管,官方肯定沒有懂蜀國語言和巴國語言的人,民間則是不太好說。

隻不過,哪怕原國民間有人懂蜀國語言或巴國語言,臨時去找也來不及了。

有那麼一個事實,別以為蜀國或巴國隻有一種語言,部落林立之下,語種一定多到嚇人。

蜀國和巴國顯然早有準備,他們帶來的是懂得己方語言與周王室雅語的翻譯。

經過翻譯的傳達,智瑤可算搞明白兩國出使原國是怎麼個回事。

說白了就是蜀國和巴國又繼續開打。

巴國的情況要複雜一些,先感謝原國解救巴國,又請原國幫忙阻止來自蜀國的入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