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謀而後動(1 / 3)

對於智瑤來說,曆史早就已經給出答案,人永遠是一切的關鍵,教育跟得上就不怕國家無法強盛起來。

在封建時代,大部分的工作依賴勞動力,隻要有充足的人口,哪怕上層爛到不行,國家總歸是能夠吃到人口紅利。

當然,人口過多也會出現反噬,比如土地不夠形成的社會矛盾,以至於每每出現土地問題,封建王朝就要麵臨改朝換代的危機。

諸夏的王朝,大多就是因為土地問題而滅亡。這並不是曆朝曆代不想開拓,好些王朝將周邊有價值的土地都給占完了,著實是找不到新的擴張方向。

原國目前的疆土麵積約是兩百四十餘萬平方裏,以疆域麵積跟大一統的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比擬,不過在人口上則是未必了。

在智瑤的印象中,戰國時期人口最多的國家也就接近四百萬,秦國完成大一統之後,總人口約在兩千萬上下?

隻不過,那是兩百多年之後的事情,有兩百多年的時間,各種技術變得更先進,再來就是土地的開墾更多,肯定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智瑤所處的時代不一樣,之前是真正的封建時代,開墾出來的農田數量非常有限。

到底有限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每一個家族都不一定將自己的核心區域開墾出來,不用說其它區域,以至於大片的土地就是那麼荒蕪著。

這個跟社會製度有關,山川河流屬於一國之君,其餘人不可以去利用;所有的土地歸於貴族,一旦貴族沒有心思開墾隻能那麼廢棄著;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九的黎庶則是沒有屬於自己名下的土地,他們幾乎不存在什麼勞動熱情。WwWx520xs.com

智瑤一直想要讓更多的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奈何社會階段就是那樣,不能無緣無故將土地分發下去,要不然統治階層首先就要不穩了。

現在,原國要再次搞大動作了。

首先,原國的太子即將大婚,智瑤拿這個為理由認定應該普天同慶,給予原先的有功之臣進行賞賜,普通黎庶也分得雨露。

怎麼個普天同慶法?智瑤的做法就是賜田,給貴族和黎庶賞賜土地,貴族得到的肯定會比較多,黎庶必然是比較少的。

沒有辦法的事情,貴族手頭上的人手比較多,土地到了他們手上,開墾的難度比較低。

普通黎庶一般一個家庭也就三五人,多一點能夠有十來人,給予超過他們所能利用的土地會成為負擔。

之所以說負擔,原因在於原國對收稅進行了改革,不去設人頭稅,以擁有的土地多寡進行收稅,同時製定了十稅一的商業政策。

因為時代遺留的問題,納賦抵消繳稅肯定要保留,隻是怎麼個抵消方式進行了細化。

“‘黃父’出胥、皂,大原不缺基層,權力可下鄉。”智瑤最滿足的就是這點。

智開笑著捧哏,說道:“‘黃父’出胥、皂,兩宮出將、宰,此乃父親不朽之業。”

春秋的早中期,凡是有抱負的人,他們無一不是奔著“不朽”而去。

什麼不朽?就是立功、立德、立言,真正做到的人極少,公認不朽的人物也就一位管夷吾。

就是輔佐呂小白完成九合諸侯的那一位管仲,他一直到兩漢都有著很高的曆史地位,後麵的朝代為什麼被取代,要問儒家了。

春秋時代跟不朽挨上邊的人,還有趙鞅、智罃、趙武、中行偃、晏嬰、子產,再來就是強行碰瓷的師曠。

智瑤用怪異的眼神看了一眼智開,納悶地想道:“這孩子最近怎麼一直拍馬屁啊?”

之前,智開還說智瑤能比肩三皇五帝,固然在一些行為上是挨上了些許,問題不是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嗎?關起門來說說也就罷了,傳出去不免要被罵狂妄自大。

如果不算武功的話,智瑤做的那些事情,包括“發明”了紙張、印刷術,製造出那麼多實用的工具,努力推廣教育,持之以恒發展醫療,哪個不是致力於改變時代?

不用說智瑤還寫出了《法經》這一部著作,僅是《法經》的出現就足夠奠定曆史地位了。

當然了,前提是原國沒有那麼快滅亡,後來的王朝沿著曆史慣性大力扶持儒家,要不然前朝取得再大的成就,免不了是新朝要被一邊使用一邊謾罵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