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這……太令人意外了!(1 / 3)

作為諸夏的第一強國,都城仍舊使用老久的“濮陽”真不合適,智瑤現在比較想要的是將都城給築起來。

至於是命名“長安”還是其它什麼稱呼,著實是一件比較無所謂的事情。

“長渠何時可完工?”

“回君上,再有一歲便可完工。”

“屆時,我可添四萬頃良田?”

“回君上,當在四萬頃之間。”

原先作為晉國兩大糧倉的“原”和“溫”加起來也不過才四萬頃良田,看似並不算多麼大的糧倉,實際上跟秦國修了鄭國渠之後,獲得的農田數量差不多的。

後來,“原”地成為魏國的一部分,“溫”則是成了韓國的一部分,支撐了魏國和韓國的用兵所需。

智氏沒有代晉之前在“邯鄲”東麵開發,花了四年左右的時間獲得三萬多頃農田,再增加四萬頃農田的話,以及其它區域東拚西湊起來的農田,僅是智氏控製下的農田數量就將達到十三萬頃左右。

別看十三萬頃的農田數量好像不怎麼樣,要看處在什麼時代,不出現什麼天災人禍,以畝產六十五公斤的產量(取自秦國產量),每年產出足夠四五十萬大軍的消耗了。

事情當然不是那麼算的,產糧不止軍隊要用,平時維持民生也會用到,糧食全部歸於軍用是極其特殊的情況才會產生。

智瑤問新的水利工程什麼時候完成就一個想法,水利工程完成之後,讓勞動力休息半年左右,再調動到新都城的區域投入下一個工程。

看原國都城的選址,命名為“中京”非常合適。

智瑤選擇那邊作為都城地址的理由很現實,當前原國的主要敵人都在南部,都城選在有橋梁能夠溝通大河南北的區域不正恰當嗎?

作為田部史的夫僚跟智瑤相處的時間非常久了,怎麼可能沒有察覺到智瑤的心理波動,說道:“去歲征戰,俘虜敵軍約有十四萬,或可先行驅使而往築建都城?”

這十四萬將楚軍、鄭軍和宋軍都算了進去。

倒是原軍沒有怎麼與越軍發生激戰,互相之間被俘人員的數量比較少。

原先不止有十四萬的俘虜,隻是在戰場俘獲不會缺少傷兵。

對待傷兵的話,其餘列國基本不會治療,原國則是本著保存一名勞動力的想法能治就治。

盡管原國會治療傷兵,太重的傷勢依舊難以救火,一些比較麻煩的症狀,醫療資源肯定是用在己方傷兵身上了。

所以,前前後後抓了接近十七萬俘虜,能夠作為勞動力的俘虜剩下十四萬。

智瑤想了想還是搖頭拒絕了夫僚的建議。

在原國依照計劃行事已經成為一種主流,有計劃也就等於事先討論過方案。

原國未來的戰略目標已經確定,大的軍事行動方麵是秦國或燕國二選一攻滅,民政上則是將計劃中的水利設施完全搞定。

一年的時間之內能夠滅亡誰,誰就是原國的下一個兼並對象,以當前的局勢來判定,無疑秦國會是最合適的那個攻滅目標。

燕國地處原國的東北方向,由於中原跟燕國失去聯係長達百年的關係,幾乎沒有多少人了解燕國的山川地理和氣候環境。

原國想對燕國動手,怎麼可能不會派遣細作前往探查?搞清楚山川地理和氣候環境隻是一方麵,需要做的還有摸清楚燕國當前的敵人是誰,燕國朝堂又是一個什麼情況。

太多的東西很難在短時間內探查明白,關於燕國地勢平坦卻更加寒冷這些則不難摸清楚。

原國打聽到的一些消息中,顯示的是燕國與屠何、東胡是死敵,其中東胡對燕國的威脅最大。

隻不過,近些年燕國並沒有與誰爆發大戰,實力保存完整的同時,不得不說在氣候上占有一定優勢。

僅僅是燕國實力保存完整,以及燕國現在根本沒有興趣參與諸夏大地的事情,原國都不應該優先選擇燕國為武力兼並的目標。

秦國這就不一樣了。

在原國占據廟堂高位的人之中,十個人裏麵有九個人出身晉地。

晉國的死敵除了楚國之外,另一個就是秦國。

仇恨感什麼的還在其次,更為現實的是秦國與義渠正在爆發大戰,著實很適合原國過去占便宜。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

去年,智瑤已經告知楚國、越國和宋國的使節,提出“相王”的邀請,同時向“郢都”、“會稽”、“商丘”派去使節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