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到了關鍵的時刻(3 / 3)

其實,原國跟楚國、鄭國和宋國互有交戰,作為楚國、鄭國和宋國盟友的越國卻是一兵一卒沒有出現在戰場,打從事實上勾踐就是沒有盡到作為盟友的義務了。

僅是盟友都在苦戰,越國卻是充當看客,不管事後是個什麼情況,想來楚國、鄭國和宋國但凡不亡國,最低層次也是從輿論上討伐越國,有餘力則是合兵圍攻越國?

“曆史上的越國是怎麼亡的?”智瑤知道是楚國滅掉越國,隻是不知道具體的過程。

這個曆史版本已經變得麵目全非,原版的曆史隻能充作參考了。

當然了,智瑤其實並不熟知春秋晚期這段曆史,知曉的曆史事件也就那麼幾個。

知道或不知道曆史對有大抱負的穿越者隻是先期起到一個先知先明的作用,用來收集良臣名將最為關鍵,某天肯定會親手改變曆史。

如果有不想改變曆史的穿越者,除了著實沒有能力之外,隻剩下佛係了。

“中尉以為‘新鄭’應當留存多少兵力合圍?”智瑤在新一次的會議上提問。

這不是楚軍和宋軍在“宛丘”進行了新一輪的集結,隨後沿著潁水北上了嘛。

同時,越國有約五萬部隊出現在宋國境內,行軍方向是在向洧水急趕,看樣子是想跟楚軍和宋軍在洧水沿岸會合。

盼星星盼月亮,可算是盼來了越軍的出現,僅從越軍的數量來看,多少顯示出了勾踐的誠意。

越國才快速擴張沒有多久,他們在莒國用兵八萬,還能從國內集結五萬加入聯軍,真的挺有誠意了。

原國君臣對聯軍新一輪的動向非常在意!

屢戰屢敗的楚國,意料當中的內亂沒有爆發,尤其還展現出了百折不撓的一麵,無愧於是一個從小小子爵國發展到南方霸主的存在。

宋國則是能夠扛住軍事和內部輿論的壓力,隻能說隨著局勢越加對聯軍不利,倒是讓宋國君臣將事態看得更加明白了。

有越軍出現在中原戰場,是不是代表駐紮在“琅邪”的越軍有可能入侵齊地呢?

在局勢出現新的改變之後,智瑤已經對國內發布了新一輪的動員令,動員起來的部隊將接替衛戍部隊,原先作為衛戍地方的一些部隊則是南下參戰。

因為圍困“新鄭”已經形成溝渠和城寨的雙重體係,再來就是這一輪聯軍集結共有二十三萬的規模,原軍肯定要從圍困“新鄭”的部隊抽調南下迎戰。

“臣以為……”司馬穰苴少有的出現遲疑了。

連續大戰,再有構築圍困工事,軍隊不免會出現疲勞。

另外,一旦抽調太多部隊離開,遭到圍困的楚國和鄭國君臣不是豬腦子,他們肯定能猜到又有新的援軍到來。

司馬穰苴停頓了一下,思考了一番才說道:“或是誘使敵軍出城酣戰機會?”

長久耗下來,遭到圍困的敵軍應該剩下十五萬左右?他們接連派出使節遭拒,本就有魚死網破的念頭,遇到機會很可能當機立斷突圍,尤其是楚國君臣絕不情願待在“新鄭”被耗到死。

智瑤問其餘人,道:“眾卿以為呢?”

韓庚第一個附議,隨後大半同意。

倒是智徐吾提出一個假設,說道:“若敵軍突圍,必是心懷不成功便成仁之誌。可在敵軍援軍抵達之前,殲滅出城敵軍?”

剛才司馬穰苴用的是“酣戰”這個詞,本身就代表存在風險,不然就該是用“殲滅”這個信心滿滿的詞彙。

遇到了存在風險的可能性,智瑤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就顯得很關鍵了。

戰事進行到這一步,不就是智瑤覺得沒有必要冒其它風險,才沒有在第一時間同意司馬穰苴的建議嗎?

司馬穰苴在智瑤沒有馬上同意的第一時間就察覺到了,心想:“求穩可以減少風險。冒險則是有機會殲滅出城敵軍,接下來集中優勢兵力先重創來援敵軍,再回師輕易拿下‘新鄭’。兩種選擇的收益各有不同,看君上做出什麼選擇吧。”

。您提供大神榮譽與忠誠的我在春秋做貴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