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別無它法,唯有搏命(1 / 3)

“原軍調動頻繁,必是我軍來援。如今,我可選唯二,決議放棄‘新鄭’突圍而出,抑或堅守‘新鄭’等待原軍。”子國看上去暴瘦,可見長期以來的心理壓力多大。

罕達說道:“原軍不攻,足見對堅城之顧忌。守城之戰尚且不敵原軍,野戰可能得勝?”

他們從原軍每次生火造飯的炊煙判斷,直接負責圍困“新鄭”的敵軍應該下降到五萬左右。

楚國君臣認為有援軍牽製敵軍的兵力,圍困“新鄭”的敵軍數量減少,到了展開突圍的最佳時機了。

有個問題,鄭國為什麼要把“新鄭”打造成為堅城呢?不就是他們想在發生滅國危機時,憑借“新鄭”的城防工事進行防禦,堅持到新的變局出現嗎?

所以,盡管局勢對鄭國非常不利,鄭國依舊一點放棄“新鄭”的想法都沒有。

現在新的問題也就來了。

楚國君臣不想繼續被困在“新鄭”無法動彈,他們顯然已經打算不顧一切突圍出去。

是的,楚國君臣突圍出去能夠回國,還有能力繼續與原國抗爭,問題是一旦失去“新鄭”的話,鄭國就要徹底完蛋了。

在這種擺明了的局勢之下,放棄“新鄭”即便不會馬上讓鄭國滅亡,鄭國君臣能夠逃到哪去?

鄭國君臣跟隨楚國君臣前往楚國?那就是鄭國隻剩下一支孤軍,隨後在楚國組建一個流亡政權,天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反攻故土,再從原軍手裏搶回對各城邑的控製權。

楚國和鄭國的君臣一開始將劇本寫的很好,本就是打算利用“新鄭”的堅固作為依托,吸引原軍對“新鄭”實施攻打,主要目標當然是想讓原國在“新鄭”流更多的血。

不是這一種想法的話,楚國君臣才不會主動進入“新鄭”城內,他們應該在明白野戰打不贏原軍之後,選擇退回楚國才是。

接下來的局勢根本不按楚國和鄭國君臣的劇本發展,原軍倒是逼近“新鄭”了,可是原軍隻是實施包圍而沒有大兵抵近攻城,並且還在城外築出了人工土堆,利用遠程器械的優勢每天轟擊城內。嚛魰尛說蛧

知道時不時有巨石落下對處在攻擊範圍內的人,他們的心理壓力有多麼大嗎?

可能是路上走著走著,天下掉下來一塊巨石將人砸成肉泥。

睡覺的時候,巨石落下令人睡夢中沒有了小命。

一聲聲巨石落地的動靜出現,聽到響動的人無不心肝一顫,很害怕什麼時候頭上也掉下來一塊巨石。

原軍的拋石車白天砸,晚上也砸,一架拋石車每天平均要向“新鄭”城內投擲五到七塊巨石,一百架就是五百到七百塊的投擲量。

當然不是拋石車一天最多隻能投擲七塊巨石,純粹是尋找巨石和運輸都需要耗費時間,並且送上人工土堆的難度有點大,要不然拋石車大約每一刻鍾能投擲兩塊巨石的。

拋石車的主要轟擊目標從來都不是城牆或城門,打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內城而去,玩的就是摧殘城內軍民的意誌。

那麼,拋石車有可能將城牆砸塌嗎?隻能說萬事無絕對,可以砸塌,但是難度並不小。

想用拋石車砸塌城牆,真的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是拋石車的命中率很低,再來就是夯土城牆遠比想象中更堅固,同一個點命中一兩發根本造不成致命傷害,琢磨著同一個點怎麼也要重複砸上十來次才可能砸塌。

而想在同一個點重複命中十來次?以拋石車的命中率而言,隻能說一切交給運氣了。

拿實際戰例來說,蒙古大軍圍困宋軍防守的襄陽長達六年的時間,蒙古軍投入的兵力約二十來萬,隨後動用回回炮對襄陽轟擊了四年之久。

然而,襄陽最終並不是被蒙古軍殺入城中的方式進行攻克,其實是第二位襄陽守將呂文煥意誌崩潰投降,才讓襄陽出現易主。

襄陽城能夠堅持六年,除了守城將士的英勇和意誌堅定之外,離不開能夠從水路獲得補給這一個因素。

蒙古軍用了多少回回炮投入對襄陽的轟擊,沒有相關的史料提到相關數據,隻有結果顯示回回炮在襄陽的表現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