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寇可來,我亦可往!(3 / 3)

因為智瑤的操作,也就是在“曲阜”給嘴強王者搭建舞台,原國對魯國用兵已經在向怪異的趨勢發展。

再有智瑤拿出天命論,包括孫武在內的很多人,他們又認定這是智瑤的一步棋,著實是一個個佩服到不得了。

後麵,傳來的消息證實了魯軍離開宋國,跟隨楚軍和鄭軍一起北上。

“此乃敵軍依仗兵力富足,意圖多設戰場!”孫武不是第一次說這話了。

有敵軍向魯地運動,原國肯定要做出反應,一些計劃也要做出更改。

首先,原國想在齊地的釣魚行動需要更加謹慎,乃至於中斷釣魚計劃,改為一切維穩為上。

再來是,原本想在合適時機派出騎兵襲擾楚軍後勤線的騎兵,他們需要進行分兵,抽調一部分奔襲楚國本土。

有必要的話,甚至需要從西部戰線抽調兵力,或是就近南下侵襲楚國西北部,也可以是增調到魯地戰場。

“敵可來,我亦可往!”智瑤某種程度上一直在等待這個機會。

這一戰,楚國動用了三十萬以上的兵力規模,考慮到需要保證後勤供給的關係,怎麼著都需要攏共五十萬以上的人為大戰服務吧?

楚國才多少人,似乎有個四五百萬總人口的規模,但是以他們的管理體係能有效指使三百萬人都算多了。

能夠指揮的人有六分之一在為前線戰場直接服務,裏麵絕大多數是男性青壯,國內怎麼可能不造成空虛?

“越君反複無常,且惟利是圖。”孫武提醒道。

聽說,越國對莒國的用兵已經暫時告一段落。

在勾踐的親征下,越軍攻占了莒國的沿海一線,逼迫莒國簽了城下之盟,不止放棄被越軍侵占的土地,還進行了相關的經濟資源賠償。

現在勾踐可以有很多選項,第一種便是繼續坐視原國與楚國打生打死,越國趁這個機會消化勝利果實;也能跟楚國聯盟,就近合兵對魯地用兵,幫助魯國趕走原軍,再侵襲原國本土;選擇跟原國結盟,趁楚國內部空虛進行偷襲。

智瑤說道:“寡人已命夫僚持節使越。”

孫武心想:“果然又先一步對時勢進行應對了。”

盡管孫武屢屢發出慢一步的建議,還是會一次次幫忙查遺補漏。

這個也是作為謀臣角色必須做的事情,無用功總比發現了不補漏好,不是嗎?

發生在“新鄭”的交戰依舊不溫不火地進行著,其它局部戰場則是一經爆發就異常激烈。

楚軍、鄭軍和魯軍在向魯地進發時,一度朝衛地靠近,經過窺探發現原國在衛地布下駐軍且警惕心極強,按照原定繼續實施了對魯地的用兵計劃。

進入魯地的聯軍約是六萬左右,他們剛進入魯地立刻與集結起來“迎接”的原軍在一個叫“唐”的地方爆發激戰。

另一個開始激戰的地點在“虎牢”附近。

一直以來有五萬左右的楚軍駐紮在“虎牢”邊上,隻是雙方隔空相望,進行的是一種靜坐戰爭模式。

隨著以楚國為首的聯盟一方對魯地用兵,位於“虎牢”的靜坐戰爭可算結束,他們拔營要向衛地進軍時,遭到了駐紮在“虎牢”的援軍攔截。

該地的楚軍主將認為能夠擊敗敵軍就有機會奪取“虎牢”,哪怕無法戰而勝之也能牽扯原國兵力,選擇一邊交戰,一邊向楚君中請示,得到了竭盡全力消滅敢於出“虎牢”野戰之原軍的命令。

那麼,原國現在有幾條正在開打的戰線?

西部的涇水是一個。

魯地和“虎牢”戰場合起來是兩個。

鄭國“新鄭”邊上則是交戰雙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個戰場。

“不出意外,北部的趙氏代國肯定馬上要有動作了。這樣,我應對的就是五個交戰局部!”

隻要不是韓氏、狐氏或鍾氏叛亂,其實智瑤對出現多少局部戰場都不擔心。

“這一次能撐住,代表原國站穩腳跟;能夠取得大勝,我對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就更有把握了!”

。您提供大神榮譽與忠誠的我在春秋做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