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寇可來,我亦可往!(2 / 3)

例如河東郡這個行政單位,十之七八的土地所有權就在韓氏名下,以至於智瑤盡管設郡,暫時卻不能將在那邊設郡的事實公布出來。諸如狐氏、鍾氏也是相同的情況。

智瑤現在拿出來的方案,涉及到的隻有一郡土地大多屬於智氏的那些。

倒不是智瑤在玩什麼先易後難,其實就是原國現在不允許發生內亂,一些事情該做則是必須做,隻能在完成先期目標的同時,不過度刺激到有實力的那些家族。

時間在一點一滴的流逝。

發生在“新鄭”邊上的交戰,第一天最為激烈,隨後的一個多月就進入到平緩期了。

直至一個半月過去,楚軍的第二批增援部隊抵達,又有一條新的軍情送到智瑤手上,形勢才再次發生變化。

“如此說來,楚國分兵轉東入北,隨軍亦有鄭軍?”智瑤問道。

孫武說道:“敵軍或是幹涉魯地戰事,亦有可能進犯衛地。”

那一批楚軍一開始在鄭國地界,後來進入到宋國地界,目前的行軍姿態如孫武所說,有上述兩種可能性。

智瑤想起一件事,說道:“且待消息傳回,魯軍是否離開宋國。”

魯國有一支軍隊長期在外,原本連國君也在軍中,奈何魯君客死異鄉,丟下一群沒了老巢的大臣和一眾殘軍。

孫武對智瑤每次走一步看三步早就習慣了。

在當代人看來,每每能夠提前料中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智瑤非常厲害,反倒是沒有多麼注意智瑤的種種創新,隻有在那些創新發揮出應有威力才回過神來,想反對或阻止已經來不及了。

拿智瑤這一次設立“郡”這個行政單位來說,由於是“首創”的關係,沒有相關的前例,又或者前例存在誤導,遭到嚴重威脅的韓氏、狐氏、鍾氏等家族,他們根本沒有能夠明白新製度執行對自己的致命危害。

什麼誤導性質?就是“縣”早就有了,但是姬周的“縣”又出現變更,他們無法用這個例子來分辨出危害性。

有那麼一件事情倒是大家都看出來了。

原國內部在思想一統上的動靜非常大,了解內情的人,他們的認知之後卻認為是一件大好事。

不就是使命感嗎?老祖宗玩剩下的。

晉人就是在那種使命感的鞭策下進行擴張,短短百年不到的時間,疆域麵積翻了差不多兩倍,多少家族跟著得了好處,誰不樂意再碰上一次,成為站在風口的那隻豬呢?

至於從使命感進化而來的“天命論”這一套新理論?讀過又能理解的人隻有歡喜的份,認為智瑤是給原國的擴張找到道德製高點。

聽著好聽,能夠提高本國人們的自信心,又能鞭策子子孫孫不斷前進,還能降低敵人的抵抗意誌,簡直就是絕世好理論啊!

因為都能看到好處,原國各家族當然是極力配合,乃至於利用本家族的影響力在向列國傳播,著實是節省了宰予等人的太多精力。

那一套天命論第一個遭遇挑戰的地方不在其它地方,正是魯地。

原國在對魯國用兵,一些掌握話語權的魯人,他們的關注點卻不在戰場,幾乎將所有精力投入到辯論場,看似隻要能在辯論場辯贏了,魯地的原軍就會馬上退兵那般。

要是那麼理解其實也沒有錯?目前年頭用兵比其它時代更講究名正言順,真的讓參與辯論的魯人拿出原國不該對魯國用兵的說法並得到世人認可,原軍不管在戰場上的優勢有多大,還真的隻能灰溜溜退兵了。

所以就出現比較怪異的一幕,魯國在軍事上對原軍的入侵抵抗輕微,辯論場上卻是一個個慷概激昂。

關於原國到底應不應該攻打魯國已經辯論了一年多的時間,魯國同時一再派人謁見智瑤哭求放過。

這一次,魯軍要是跟楚軍和鄭軍一起北上,幹的事情還是尋求武力光複魯地的失陷區域,正在辯論場奮戰的魯人估計不是高興,相反會氣得跳腳。

不要奇怪一些人的腦回路,他們大概會罵:好家夥,真的是好家夥!戰場上拿不回來的,俺們很努力要在談判桌上爭取,你們竟然壞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