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一手書,一手劍(3 / 3)

所謂被動,主要是楚軍先出招,原軍這邊再根據需要出動多少兵力應對。

不看其它,僅是從戰局的發展來判定,著實符合戰國初期該有的情況。

雙方會在戰場之外有動作,什麼計謀百出則是暫時看不到。

有那麼一個事實,哪怕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年代,打從事實上真沒有那麼多的計謀百出,場外招這種玩意更多是用在國與國之間的各方各麵,戰場上終究還是依靠硬實力。

真的有那麼多的神仙招數,軍事曆史上就不會隻有那麼些需要大講特講的戰例了。無非就是成功的例子太少,才更值得大書特書罷了。

“大多數的戰爭,哪來那麼多花招?”智瑤聽著前方不斷傳回的戰報,對以前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到很有意思。

比如說,寫下《三國演義》的羅貫中既然是張士誠的軍師,為什麼元末逐鹿的最終勝利者是朱元璋。

那麼,羅貫中能寫出那麼多的計謀,是不是也代表在謀略上很有想法?他為什麼沒有起到力挽狂潮的作用,以至於張士誠給敗亡了呢?

尤其是張士誠一開始在實力上勝過朱元璋的那些家當,以強擊弱並且有羅貫中和施耐庵這對師徒,還讓張士誠依舊敗得極慘?

要是聽了那話,估計施耐庵和羅貫中頂著軍師的名頭,再很無辜地說一句:“我就是個寫小說的。隻是一名文藝工作者,著實做不到挽大廈於將傾。”

看了一部分小說對師徒有萬般期待的張士誠:“……”

不出現大狀況一點不想插手的智瑤覺得今天過得挺快。

一整個白天打打停停的交戰下來,算不得是什麼高烈度作戰,雙方的傷亡其實也不是太多。

“覺得今日如何?”智瑤特地喊來智開,進行一些問答。

智開如實說道:“著實與孩兒想象有別。”

什麼想象?

沒有實際參與戰爭的人,他們會對戰爭有很多想象,什麼熱血啊,榮耀之類,獨獨缺少了殘酷與枯燥。

以智開的身份,估計對殘酷的感受不會太多?

在今天,親自統率一個“師”的智開不是頻繁挪動地方,停下來便是待在一個地方長久不動彈,應該能體會到那種令人煎熬的枯燥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智瑤說的是孫武兵書的其中一句,他自己的著作裏麵也有相似的警世之言。

一次出戰也不知道消磨了智開的心誌,還是變得更加成熟的一些,極可能也是疲憊,著實沒有了以往多餘的活躍,聽了認真點頭表示理解。

智瑤又過問了智開上了戰場的一些感受,一一給予了回答或進行教導,才說道:“此戰或將曠日持久?如若你可獨擋一麵,為父並非不可使你統兵獨當一麵。”

一旦戰爭會打得比較久,必定會從當前的主力彙聚的戰場,慢慢延伸向周邊,再在大範圍開創出多個局部戰場。這點跟其它戰爭有區別,一般是先多個局部戰場進行較量,最終出現一個主力針鋒相對的主戰場。

智開立刻露出了高興的表情,道:“必不使父上失望!”

智瑤說道:“下去罷。”

人總是要有更多的經曆才能變得更加成熟。

以前智瑤忙於其它事情,針對智開的教育大多集中在重視文化課上麵,人情世故等等既沒有培養,著實也很難時時刻刻相伴著給予答疑解惑。

“趙氏嬴姓每一代的儲君都會曆經磨難,要麼被放逐,不然就是在他國為質,才有了連續幾代的明君。我要不要效仿?”智瑤不止一次想過這個了。

問題是,智瑤覺得自己已經做了那麼多,目前天下局勢也有用武力達成宇內混一的條件,好像不用花幾代人進行統一啊?

“也許可以學漢文帝之後的模式。”智瑤不是第一次抄西漢作業了,覺得自己對這件事情需要好好用心琢磨。

對繼承人不重視,第一代人開創出一個帝國,第二代國祚滅亡,該是多麼悲催?

。您提供大神榮譽與忠誠的我在春秋做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