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天子崩,國君薨(2 / 3)

既然猜測楚國今年或明年會大舉北上,原國一些準備就需要開始進行了。

作為使節的韓庚已經南下,第一站會前往“新鄭”出使鄭國,中間會拐去“會稽”出使越國,再次北上則是前往出使的最後目標“商丘”會見宋國君臣。

為什麼會特地那樣拐?邦交的藝術而已。

原國需要宋國,宋國肯定知道這一點。

長久以來,宋國視楚國為生死大敵,他們也一直堅定抵抗楚國的入侵。

然而,宋國跟楚國的交流有點靈活,打歸打,該有的友好交流沒停下,也就是哪怕是裝,宋國至少沒有讓楚國發現自己立場堅定。

原國是需要宋國,表現得太明顯……,或者說過於急切,免不了會在邦交上落於下風。

沒有太複雜的道理,有求於人天然處於下風,即便事情能幹成,付出的代價不會少。

目前,原國並不是非要宋國參戰不可,智瑤想要的是宋國主動湊上來,屆時的結果會是一樣,雙方誰為主導,又是誰付出更多,可就說不一定了。

韓庚負責出使鄭國、越國和宋國。

程宵也擔負起出使陳國、莒國的任務。

去年冬季,陳君乞派出自己的儲君出使原國,告知陳國已經展開舉國遷徙的消息。

智瑤確認陳國確實是在舉國遷徙,著實覺得媯姓陳氏……,或者說田氏,他們真的有大魄力和足夠明智。

沒有大魄力,怎麼會舉國遷徙?換作一般人,或許會猶猶豫豫,再巴望趁著原國遭受諸侯聯軍的威脅,能不能奪占齊地,留在中原參與打生打死的事業。

媯姓陳氏之所以顯得明智,他們發現“新大陸”了,窺知那邊無人能夠抵擋,並且知曉跟原國對抗風險過多,選擇早早躲到一邊繁衍生息,多少算是一種蟄伏。某天能卷土重來最好,不能就待在半島當土皇帝,勝過落得一個毀家滅國的下場。

智瑤對媯姓陳氏這種家族……或者說國家,會顯現出最大的寬仁,乃至於是進行某種程度上的支持。

為什麼支持?媯姓陳氏遷徙到半島多少算是諸夏文明的一種開枝散葉,反正智瑤就是這麼看待的。

以原國的體量,某天連半島都能造成威脅,智瑤覺得合該原國滅亡,大好河山是時候換個主人去繪畫。

時節來到春季中旬。

“君上,‘郢’都線報,楚君傷重不治,薨逝矣。”

這麼說,楚君章還是沒有能夠吃到今年的新麥啊!

不對,人家楚人更喜歡吃稻米。

總之,曆經病痛折磨的楚君章可算是解脫了。

智瑤沉默了一小會,說道:“待楚國遣使送來訃告,派出使節往而吊唁。”

他不知道的一點,也就是又改變了曆史。

原曆史版本,楚君章是一位長壽的君主,前488年在位起訖前432年,足足在位五十六年。

不過,智瑤改變的曆史足夠多了,並且還讓楚國提前進入到封君政治體係,多一個讓楚君章提前退出曆史舞台不算什麼。

“召中尉、國尉。”智瑤吩咐道。

說起來,韓庚、狐尤、鍾全還真是挺委屈的。他們明明是三公,一旦原國發生了什麼事情,智瑤卻是更多找司馬穰苴和孫武進行商量。

那個跟官職高低真沒有關係,主要是智商、眼光和決斷上的差距。

司馬穰苴最先過來,後一腳孫武也到了。

智瑤看向台狐。

後者現在是原國的宦者令,也算是一種雞犬升天的受益者。

“楚地線報,楚君薨逝。”台狐說道。

宦者令是什麼官職?其實就是宮內侍者的統管者,負責管理內廷事務,同時還幫君主管理一些不好擺在明麵的能人異士。

孫武說道:“君上,此時不宜大軍南調。”

雖說智瑤表現出來的性子有點急,不至於這時候幫楚國完成眾誌成城啊。

“寡人寫有吊信之文,二位可代寡人斟酌一二。”智瑤說道。

二人先後看完,沒有表達什麼意見,內心裏則是多少覺得智瑤真能放得下身段。

其實就是智瑤回顧了一下楚君章的平生,還是以中原之君的角度,提到了楚君章年幼即位後的艱難,肯定了楚君章為之奮鬥的成就,再指責楚國眾臣一點都不會為君主分擔,對戰場上箭矢無眼感到世事無常,最後再表達對楚君章薨逝的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