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躒統率的大軍分成了四個部分,一部分就是魏侈的三個“師”留在“祭”地,另一部分是智瑤為主的一個“師”,程朔帶著兩個“師”遊蕩在智瑤所部附近作為保駕護航的存在,他親自率領主力前去救援趙鞅所部。
聯軍方麵,宋軍被魏侈所部攔住,雙方在濟水邊上一個叫“平丘”的周邊交戰;鄭軍則是還在集結階段,後麵看是直接去衛國參戰,還是魏侈擊敗宋軍之後再次攔截住鄭軍。
第二次統兵作戰的智瑤無比淡定,身邊有子路,外圍還有程朔,再慌算怎麼回事。
另外,敵軍大部分在“漕”圍攻趙鞅所部,外圍也就一些股部隊,智瑤沒有興趣去逮著這些股部隊,帶上部隊在幹從“邦”級別據點開始掃蕩的活。
事實上,換作趙鞅那邊沒有智申的話,智躒才不會火急火燎趕過去。
所以,不管趙鞅以下級指揮上級,還是帶上部隊去當誘餌,壓根就是特麼的有恃無恐啊!
致力於掃蕩衛國據點的智瑤有在關注“漕”的戰事,傳過來的消息比較詭異,比如會師之後趙鞅跟智躒吵了一架,為什麼吵則是傳得眾紛紜。
晉軍與敵軍在“漕”隻是打了一波,聯軍在諸侯的率領下退向“濮陽”,眼見著又是一場“濮陽”保衛戰將要開打。
“當是敵軍折損輕微?”魏駒覺得一定是那樣。
也是。
趙鞅以身犯險將敵軍引誘到“漕”周邊,想的就是智躒到來後能盡可能多的消滅敵軍,然後智躒卻是大張旗鼓又是浩浩蕩蕩過去,敵軍事先察覺到晉國的援軍到來肯定會撤退的呀。
韓庚道:“若是能繞到合圍……”
是呀,是呀,一旦智躒冒險一些繞到截住敵軍的後路,哪怕無法做到全殲敵軍,怎麼也能打出更多的戰果。
問題是,智躒本身對趙鞅越權超級不爽,最為不爽的是拿智氏的世子智申和兩個“師”犯險,肯定會選擇以最輕微的代價進行解圍。
在那一件事情上,作為“元戎”的智躒不夠大氣,瞎胡搞的趙鞅則是超級陰損。要誰對誰錯的話,從因果推理便可一目了然。
智瑤等人現在在哪?他們在“南燕”境內,不是來各種掃蕩,純粹是將得到的收獲先行護送渡過大河回到晉國境內。
南燕這邊有一個叫“棘津”的跨河大橋,到底是由誰去建的,智瑤並不清楚,知道能用也就行了。
他們掃蕩的區域比較廣,一度還誤入曹國攻擊錯了目標,隻是曹國君臣沒有抗議,晉軍取得的收獲肯定也不會還回去;進入南燕之後就比較講規矩,原因是惹毛了南燕會讓征戰衛國的晉軍有後顧之憂。
“我等何時往‘濮陽’?”韓庚最想知道的是這個。
其餘人一時間全部看向正在觀察跨河大橋的智瑤。
已經看了有一會的智瑤發現一點,選擇“棘津”建橋簡直是太有道理了,原因在於這裏的河床較淺,水流速度方麵也比較平緩。
“往‘濮陽’何用?”智瑤一臉奇怪地反問道。
韓庚道:“我處有三‘師’之兵。”
對,沒錯,他們這裏一個“師”,再加上程朔作為“保姆”角色的兩個“師”,加起來一共三個“師”。
這三個“師”裏麵有兩個“師”又兩個“旅”屬於智氏,不投入“濮陽”戰場肯定是智躒有什麼用意,豈是韓庚這個輩能胡亂猜度的?
在他們看來,一定是以為智氏不肯吃虧,有類似於這種想法簡直太膚淺了。
位於“棘津”的三個“師”明顯就是智躒交到智瑤手裏讓發揮的兵力,智瑤選擇去根本不缺兵力的“濮陽”才是傻呢!
既然已經有人問了,智瑤需要講一講加下來他們要幹什麼。
“我軍可過大河,繞路往‘馬陵’而去,襲衛國東境,抑或進軍齊國。”
那個“馬陵”在衛國東北部。
智瑤本身比較傾向於入侵齊國。
畢竟,晉國在“濮陽”真的不缺參戰部隊了。
一眾夥伴聽了臉色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