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厚黑管人術(1 / 3)

錫保把謝、陸二人的活動,秘密報告雍正,也把二人的著作繳了上來。雍正讀了,勃然大怒。結果,謝濟世罰當苦工,陸生楠斬首。

其實,讓下屬相互監督這種方法早在漢代就有了,隻不過那時的做法與清朝不同。

漢初,許多跟劉邦打天下的元老重臣都因其勞苦功高頗受倚重。漢初幾代皇帝依然依靠他們安邦治國,尤其對丞相更是優禮尊隆、授予全權,任其處理各種軍政大事。丞相的職權地位扶搖直上,國家大事不經丞相讚同,就無法決定。連皇帝詔書,若沒有丞相附署,就不合法,而丞相也有“不肯平署”、“封還詔書”的權力。可以說,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幾乎與皇帝分權而治。

這對於要建立絕對權威,使時代深深打下自己烙印、雄心萬丈的劉徹來說是急於要改變的狀況。

為了扭轉這種局麵,他決定強化君權,削奪本不該屬於丞相的那部分權力。

他不再任外戚為相。也一改過去從侯爵中選相的慣例,而是先拜相,後封侯,丞相拜相時不是侯爵,也就不存在自恃高貴之心,對皇帝的重用自然感激涕零,便完全匍匐於皇權之下,與此同時,漢武帝對丞相嚴加督責,使丞相不敢淩駕朝廷之上。更厲害的一手是,漢武帝擴充內臣,在正規的朝廷係統之外,創設自己的決策班底,以丞相為首的官僚們變成了隻是處理行政事務的機構。為了鉗製丞相等重臣的權力,漢武帝還想出了一個製衡的辦法,那就是借文人之口來牽製權臣之手。

他召用原屬諸郎宮中的文學之士,如枚皋、司馬相如、嚴助、東方朔、朱買臣、吾丘壽王等人,充任自己的幕僚,委以重權,參與謀劃軍國大事,對朝政,他們也可以參與辯論。這樣一來,一方麵確實減少了決策的失誤,同時又限製了相權。

有一天,丞相公孫弘向武帝建議:“十個賊若拉滿了弓,一百個衙役也難近前。如果禁止百姓攜帶弓箭,將有利於社會治安的維護。”漢武帝召開禦前會議來討論這個問題。

雖然,公孫弘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但吾丘壽王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他說:“古人製造各種武器,並不是用來互相殘殺,而是用來鎮壓凶暴、製止邪惡的。秦王朝吞並天下,把所有的武器全部銷毀。結果呢,人民使用犁耙、鋤頭、馬鞭、木棒等互相攻擊,犯法的更多,賊盜難以撲滅,終於釀成天下大亂。所以聖明的君主應主動推廣禮義教化,而不是消極地去禁止,因為消極地禁止毫無用處。《禮儀》說:‘男孩誕生,用桑木弓、蓬草箭,向天和地,以及東南西北,各射一次,宣告周知。’而且‘大射’的規矩,從天子到平民,三代以來始終如此,並未見什麼變更。我還聽說聖明君主的教化,文武合一,沒有聽說過禁止弓箭。且禁止的原因,是因為強盜匪徒可以用它來搶劫。搶劫之事,罪該當死,但迄今無法根絕,那些罪大惡極之徒,對於法律的重刑,並不在乎。恐怕邪惡的人攜帶弓箭,衙役無法禁止,而善良的人用弓箭保護自己,反而抵觸法令,實際上這是鼓勵盜賊匪徒行凶,剝奪人民的自衛工具。我以為不能禁止。”

錫保把謝、陸二人的活動,秘密報告雍正,也把二人的著作繳了上來。雍正讀了,勃然大怒。結果,謝濟世罰當苦工,陸生楠斬首。

其實,讓下屬相互監督這種方法早在漢代就有了,隻不過那時的做法與清朝不同。

漢初,許多跟劉邦打天下的元老重臣都因其勞苦功高頗受倚重。漢初幾代皇帝依然依靠他們安邦治國,尤其對丞相更是優禮尊隆、授予全權,任其處理各種軍政大事。丞相的職權地位扶搖直上,國家大事不經丞相讚同,就無法決定。連皇帝詔書,若沒有丞相附署,就不合法,而丞相也有“不肯平署”、“封還詔書”的權力。可以說,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幾乎與皇帝分權而治。

這對於要建立絕對權威,使時代深深打下自己烙印、雄心萬丈的劉徹來說是急於要改變的狀況。

為了扭轉這種局麵,他決定強化君權,削奪本不該屬於丞相的那部分權力。

他不再任外戚為相。也一改過去從侯爵中選相的慣例,而是先拜相,後封侯,丞相拜相時不是侯爵,也就不存在自恃高貴之心,對皇帝的重用自然感激涕零,便完全匍匐於皇權之下,與此同時,漢武帝對丞相嚴加督責,使丞相不敢淩駕朝廷之上。更厲害的一手是,漢武帝擴充內臣,在正規的朝廷係統之外,創設自己的決策班底,以丞相為首的官僚們變成了隻是處理行政事務的機構。為了鉗製丞相等重臣的權力,漢武帝還想出了一個製衡的辦法,那就是借文人之口來牽製權臣之手。

他召用原屬諸郎宮中的文學之士,如枚皋、司馬相如、嚴助、東方朔、朱買臣、吾丘壽王等人,充任自己的幕僚,委以重權,參與謀劃軍國大事,對朝政,他們也可以參與辯論。這樣一來,一方麵確實減少了決策的失誤,同時又限製了相權。

有一天,丞相公孫弘向武帝建議:“十個賊若拉滿了弓,一百個衙役也難近前。如果禁止百姓攜帶弓箭,將有利於社會治安的維護。”漢武帝召開禦前會議來討論這個問題。

雖然,公孫弘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但吾丘壽王第一個站出來反對。

他說:“古人製造各種武器,並不是用來互相殘殺,而是用來鎮壓凶暴、製止邪惡的。秦王朝吞並天下,把所有的武器全部銷毀。結果呢,人民使用犁耙、鋤頭、馬鞭、木棒等互相攻擊,犯法的更多,賊盜難以撲滅,終於釀成天下大亂。所以聖明的君主應主動推廣禮義教化,而不是消極地去禁止,因為消極地禁止毫無用處。《禮儀》說:‘男孩誕生,用桑木弓、蓬草箭,向天和地,以及東南西北,各射一次,宣告周知。’而且‘大射’的規矩,從天子到平民,三代以來始終如此,並未見什麼變更。我還聽說聖明君主的教化,文武合一,沒有聽說過禁止弓箭。且禁止的原因,是因為強盜匪徒可以用它來搶劫。搶劫之事,罪該當死,但迄今無法根絕,那些罪大惡極之徒,對於法律的重刑,並不在乎。恐怕邪惡的人攜帶弓箭,衙役無法禁止,而善良的人用弓箭保護自己,反而抵觸法令,實際上這是鼓勵盜賊匪徒行凶,剝奪人民的自衛工具。我以為不能禁止。”

吾丘壽王不同意禁和堵,而主張導和疏。分析了禁的利弊得失,合理合情,又援引了秦國的例子,頗具說服力。公孫弘無言以對,隻好作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