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五章 皇室
建興三年,是徐梁自穿越晚明以來,日子過得最舒坦的一年,整整小半年的時間,徐梁都沒有離開京師一步,最遠也就是去郊外,騎馬射獵,權當是體育活動。
剩下的時間不是在處理政務,就是清理京師魚龍混雜的關係,逐步將被滿清摧毀的京師,恢複新的秩序。
有了徐梁的大明朝,像是枯木逢春一樣,正在爆發勃勃生機。
但在京師呆的時間越長,徐梁卻越顯得不是很開心,其實作為一位馬上君主,他更喜歡馳騁沙場,他更喜歡去戰鬥。
這種勾心鬥角的日子完全不是他喜歡的。
尤其是那些明明已經落後的勳貴,卻總是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一個勁兒的朝著自己搖尾乞憐,為了朝廷的穩固,自己又不能一股腦的將他們全都清理掉。
就像是看著一坨屎在你麵前,你卻隻能選擇無視他一樣。
很多時候,諸多的無奈,徐梁根本無從分享。
徐梁在明朝是很孤獨的,因為從穿越那一刻,他就是孤家寡人,對自己頗為欣賞的方克勤早就化作了一抔黃土,而方晴身為皇妃,也一直對自己若即若離。
至於兄弟,如果非要算的話,自己作為當今皇帝,先皇的女婿,朱振手底下有一堆弟弟妹妹,此時他的位置尷尬就尷尬在,沒有像是當初那些心狠手辣之輩,將朱家的後人一股腦的全部清理掉。
可以把自己眼下的狀態,理解為男版的武則天,或者說是單身版的王莽。
不過讓徐梁頗為清醒的是,到現在也沒有位麵之子跳起來扇自己的大嘴巴。
自己跟大多數真正的皇族關係不錯,比如朱慈烺,已經做個兩年的尚書,甚至是未來內閣絕佳選擇。
像是方書琦這種肱骨之臣已經數次勸過自己,他認為朱慈烺表現出過分的能力,將來一旦掌握權柄,會不會對皇權產生很壞的影響。
畢竟徐梁的皇位是從朱家,甚至明確的可以說是從朱慈烺手裏奪來的。
到時候這廝來個奪門之變怎麼辦?
對此,徐梁的回答則是,“為了防止奪門之變,我就要用鉛水封閉大門,砍斷宮廷周遭的樹,徹底隔絕他嗎?讓一個人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並發揮出無限的精力去實踐,他反而沒有心思胡作非為。”
真正讓徐梁有些憂慮的則是曾經替國出征,且立下過赫赫功勳的定王。
定王和永王在軍中都有一定影響力,可曾經不論是出使,還是去前線鼓舞軍心的定王,此時都表現的非常平庸,對於軍事政治、曆史、文學、經濟、藝術……種種領域沒有一絲半點的興趣和天賦。
仿佛當初那個在城頭威風凜凜,嗬斥叛軍的少年王爺,一時間成為了普羅大眾。
徐梁曾擔心定王是受了小人蠱惑,行韜光養晦之策……這種行徑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可謂十分愚蠢。
難道手握帝國權柄的正牌皇帝會擔心先皇的兒子有不臣之心?
所謂韜光養晦,其實是耽誤了自己最佳的學習年齡,貽誤終身罷了。
然而在東廠的調查之下,最終確定了一點:定王並非是韜光養晦,隻是單純的平庸之人。
對此,徐梁的表現還算是平靜。
真正遭受到莫大打擊的是,為帝國一直辛苦付出努力的朱慈烺,他認為朱家的大明滅亡了,但是朱家的血液孩子,朱家是大明的一部分,而且還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作為朱家的子孫,有必要為大明的繁盛,添磚加瓦。
可弟弟的表現實在是讓人失望之極。
一個十七歲的前朝皇族,在政治環境極其好的情況下,本應該跟自己一樣奮發向上,以中興大明朝為己任,可是結果呢?
結果就是自己這個弟弟,年紀輕輕就過上了混吃等死的生活,沒有任何的理想抱負,沒有任何的家國愛好,整日裏想著利用屬於自己的皇家產業的股份,過自己墮落的生活。
“說實話,這種事情你不該來找我的。”皇後當著徐梁的麵,直接訓斥了朱慈烺。
徐梁對於皇後的慎重並不是如何認可,之前他可以對於定王的隨波逐流毫不在意,可是如今自己的大舅哥站了出來,自己就有必要說兩句了,“定王的問題,其實蠻嚴重的,按理來說,他若是喜歡遊園,就該琢磨各種園子好在哪裏;他若是喜歡聽戲,就該琢磨怎樣的戲才是好戲;他若是喜歡美酒、美食,一樣也有可以琢磨的東西……我這人算得開明了,無論他要做什麼,我都會支持他走下去。可他呢?他所做的所有事都是淺嚐輒止,浪費光陰!這樣下去,勢必一無所成!你的擔憂,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