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八章 寶島6
“陛下。臣實在有一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柳如是終於等到了與皇帝獨處的機會。
“說吧。”徐梁剛坐在黃花梨的座椅上,還沒來得及開始工作,正好有時間。
“陛下,”柳如是道,“如今南麵之事已經廟定,陛下若是再不回北京,恐怕許多決策都要耽擱。之前皇明杏林大學開學,陛下已經缺席了。”
徐梁為血液學、外科學、細菌學、解剖學等領域提供了很多建議和思考,為大明杏林尊崇。吳又可老爺子在北京開設醫科大學,以他憧憬中的教學方式培養後輩醫學之士,遍邀國內名醫,自然也少不得皇帝徐梁。
“嗯,這個的確有些遺憾。”徐梁道:“不過鄭芝龍這邊兒也是大事,不盯著進度優點不太好。”
“陛下,遼東和宣大方麵也在打仗啊,怎能厚此薄彼?”柳如是不知道自己這是否算幹涉政事,但她知道,如果皇帝在八月之前不回到北京,自己的下半生恐怕會很不如意。
“遼東是以打代撫,等人口上去,平遼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高燕若是連這都能搞砸了,那真是越活越回去了。”徐梁笑道:“宣大以撫代打,主要是與蒙古人交易,擴充騎兵師,馮先奇在那裏坐鎮就足夠了。”
對於張家口外的蒙古人,徐梁並不信任,但他們距離滿洲人稍遠,屬於可爭取對象。與他們互市,非但可以瓦解滿蒙聯盟,還可以獲得明軍需要的馬匹。即便徐梁對馬種不熟悉,卻也知道蒙古馬是冷兵器時代最好的戰馬之一。
然而皇帝到互市,柳如是更是頭大。
如果隻是販賣茶葉、綢緞給蒙古人,當然沒有關係,而且還能削弱蒙古饒戰鬥力。問題是皇帝陛下連鐵器和糧食都敢賣,就不怕這些蒙古人轉賣給滿洲人麼?
這個問題在朝中也曾掀起過異議,但實際情況卻與道消息不同。
徐梁賣給蒙古饒鐵器數量控製嚴格,而且全是打造成鍋具的潞鐵。就算蒙古人和滿洲人有能力回爐重造,得到的鐵料也無法製造兵器。
至於糧食,人們隻看到一車車越張家口的糧袋,卻沒看到馮先奇賣出去的是煮熟的熟食。熟食不能久放,每日售賣有限,直接斷絕了蒙古人做轉手貿易的可能。這純粹是作為吸引蒙古牧民以家庭為單位聚居在張家口外圍的手段,目的是形成大明同化蒙古的橋頭堡和實驗田。
再者,在巨大的“糧食出口”數量之中,還隱藏了“酒”這種違禁品。
在國內還有人餓死的情況下釀酒,無疑是一樁十分拉仇恨的事,所以隻要年景不好,國家禁酒就是理所當然的程序。然而酒帶來的高額利潤,以及蒙古人對酒的執著沉迷,注定它會成為明蒙貿易的重頭戲。
馮先奇新組建起來的幾個騎兵營,用的都是上好的蒙古馬,靠的就是用大量糧食私釀出來的烈酒。
“我不回北京,東虜和蒙韃都能安心一些。他們需要時間舔平傷口,咱們也需要時間填充火藥。最好不要打破這種來之不易的平靜。”徐梁靠在椅背上,麵帶微笑,如同與老朋友聊一般。
柳如是很享受這個溫馨的對話時間,但很快想起了京中來信,以及信中仿佛能夠聽到皇後娘娘咆哮的文辭……
“但是陛下,咱們在這裏除了待著,還能做什麼呢?”柳如是不死心。
徐梁驚訝道:“福建跟北方比起來就是一塊化外之地,人人都有事做,你很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