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鴛鴦(2 / 3)

王巡潼不禁微微後仰:這人真是膽大妄為無所畏懼啊!

李琦的說法其實正合徐梁的本意。

分層分級進行預備役積累,這是徐梁早就想做的。但現在大明專業人士實在不多,加上許多行當都是父子相傳,要想廣興教育不光是銀子的問題,還需要多方麵的配合。

看到李琦關於海洋學堂的提議,徐梁當然樂於參與,同時將股本劃分也定了下來:皇家占海洋學堂百分之五十一的不可稀釋股權,其他股權由王巡潼和李琦均分,同時也建議李琦去找韓陽幫忙,人家才是真正大海上的專家。

“陛下,現在各級官吏都知道辦學的好處,這在往後豈不就是黨爭的淵藪?”柳如是對於民辦學校還是心存抵製。

徐梁道:“虱子多了不咬,黨越多,越是爭不起來。你看春秋時候,每個國家人都少,管仲以三萬人就能橫掃天下了。到了戰國時候,七雄混戰,動輒死傷十數萬。以前世家豪門太少太大,所以敢跟天家一爭長短。如今我徹底敞開入仕之門,新興的世家如同雨後春筍,換言之也就是一盤散沙了。”

“但這麼多利益若是收歸國家……”

“你也是看過萬國地域圖的,大明隻是這個行星上的一角,外麵還有更多廣袤的土地有待爭奪。若是隻有我一家,能占得幾何?”徐梁搖頭道:“讓他們都起來,國內的肉不夠吃了,自然要往外走的。不過現在看起來,文憑有些貶值了啊。”

最初的時候,乙等文憑就能夠在縣衙裏謀份書吏的差事。若是願意在鄉中擔任教職,待遇更是有增無減。到了最近幾年,大量生員加入標準文化考試,基本都能取得甲等文憑,以至於隻靠甲等文憑要在縣衙謀職都十分困難,隻能再去考會計證、司法證等專業資格。

如今教育改革之風吹到江南,即便是連生員資格都沒有的“讀書人”,都能順利通過甲等文化考試。有些地方甚至有十來歲孩童取得甲等文憑的事,這無疑導致標準文化考試的存在感降低。

如果江西、福建兩個科舉大省也轉向加入標準文化考試,那這個甲等文憑恐怕就更讓人覺得可笑了。

建立更完善的教育體係和文憑級別,轉眼間就成了不得不考慮的事。

好在華夏從商周就有了學校,到明代各級學校體係已經深入人心。徐梁比照國家學校等級,設定大學、鄉學、蒙學三級。蒙學為各村、坊、縣的義務教育,學製四年,取得標準文化考試甲等文憑者,可進入鄉學。鄉學設於府和上縣,積滿學分之後可以報考各省大學。

大學也都是學分製度,經導師推薦,教授審核,合格者授予學士學位。從事教育之業,且碩果累累者,授予碩士頭銜;有突出文教成果者,授予博士頭銜。

徐梁之所以采用學分製度,是因為現在的學生水平太過懸殊。有的人入學得從拚音字典學起,有的學生卻是三五歲就由家裏給他請丈夫啟蒙了。所以除了蒙學規定了學製,防止有人一直賴在學校浪費教育資源,其他兩級學校都是學分滿了即可畢業。

到了鄉學,國家隻承擔優等生的學費,名曰獎學金。其他學生則要繳納束脩,方能進學。

……

“秦大人,這是內閣傳下的教育製度變革書,還要我部盡快刊發各地。”書吏畢恭畢敬呈上一疊厚紙包了的文件,上麵寫了文件的抬頭、秘級、頁數,以及何人發出交付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