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六章 請裁撤金陵陪都疏(1 / 2)

第八百三十六章 請裁撤金陵陪都疏

臣程賢奏:“我皇明自太祖始,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得國之正,實乃古之未曾有也。

成祖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然天道不昭,自甲申之亂始,京師失守,先皇崩於萬歲山。

李自成、多爾袞等魑魅之輩,占我神都,天下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白骨不絕。

正可謂,江山有倒懸之危,民族有絕種之險。

陛下禦極,率國朝文武,披荊斬棘,血染疆場,曆經數載,方有今日國朝之再統,大明之中興。

今有佞臣,心懷悖逆,以金陵為巢穴,窩據陪都,欺壓百姓,對抗聖主,名為明臣,實為明賊。

本欲即刻南下侍君,聆聽聖訓,然則遼東韃虜未平,邊疆不穩,關係國家一統,生民所係,不敢輕動。

故臣與眾閣臣商議,奏請聖天下裁撤大明三百年兩京製度,以金陵為行在,撤南京南京部寺製度;以南直隸轄地為安(慶)徽(州)、江(寧)蘇(州)兩省,設立三司,銓選牧民官吏,皆歸北京六部所轄……”

昆山濟留倉引發的江南官場地震,無論由南京大佬還是浙江使司來承擔責任,都會被人以“奸黨構陷”為由扯不清楚。隻有徐梁站出來,才能將“黨爭”這個帽子摘掉,回歸原旨:吏治不清。

承擔責任就要提出解決辦法。

既然南京這個攤子爛了,何不來個快到斬亂麻,直接搗毀他們的巢穴呢?讓北京是唯一的政治中心,南直隸分成兩個省份,由北京派官直轄。

這樣做,看你們還鬧個雞兒。

……

“北地燕京的文武果然是陪今上南征北戰的凶狠人物,一招釜底抽薪徹底斷了金陵的退路。陛下性類太祖,處事果決,以光複天下的威勢,天下無人能當,今日程賢等閣臣的奏疏,無非是迎合今上罷了。南京六部,各寺、院、署,一應裁撤下來的官員恐怕要有兩千名之多。”

皓首白須的古稀老人坐在官帽椅上,一邊剝著橘子,一邊緩緩說道。

坐在老人上首的便是如今督師湖廣的史可法。他從南京兵部尚書位置上調任湖廣總督,明著是平調,實則卻是謫官。

到了武昌之後。史可法越發覺得政務難行,一方麵是楚鎮散兵未能肅清,許多地方已經形成了割據縣城的匪幫。另一方麵是湖南更有苗僮夷族,不服教化,時順時亂。若是要發兵清剿,卻苦於無兵。

山地師主力就在兩湖,平日裏也能尊重地方牧守之官,但師長李化鯨事事以兵部文移為準,根本不理會總督旗牌。史可法的性子也做不到洪承疇、袁崇煥那般殺將如殺雞的決絕,隻好本著相安無事之心。慢慢消耗。

雖然本地公務不行,但史可法也沒有忘記南京和天下大事。他的這位幕僚姓姚名康,博古通今,仿佛有王佐之才,是以他隻稱“浮雲先生”,以師禮待之。沒有絲毫倨傲。

浮雲先生,本是修道之人,適逢天下亂世當道,走出道觀,追隨史可法,意圖匡扶社稷。

“若是北京真的撤了南京,對陛下而言豈非一刀換一刀?”史可法道:“有南京這個架子撐著,終究比分立兩省要容易統攝。”

“老夫卻不這麼看。”浮雲先生常年養性,此刻清楚感覺到自己精神繃緊。他小心道:

“南京上下傾向陛下之人少之又少,不過幾個五六品的給事中。真要撤了南京製度。對他而言反倒權力越發集中,可以直接授命給南直兩省的三司。”

“這新省三司總還要向北京彙報,不如直接指揮南直便利啊。”史可法不以為然。

“恐怕南方士林都低估了這位陛下對朝政的控製之強。”浮雲先生悠悠道:“內閣之中,程賢知遲遲不走,隻是因為方書琦要總裁今年的會試。

等方書琦收了這批門生。程賢也就該致仕了。

細細數來,閣臣皆是陛下從山東起的追隨者,他為何要擔心北京對他會有掣肘?”

史可法心中還是有些不信。方書琦和程賢都是老成能吏,總不會一味順著陛下的意思行事。

所謂伴君如伴虎,他們這樣的老成人,與辦事激進的陛下之間怎麼可能沒有摩擦?

浮雲先生又道:“其實南京那邊是太狠了一些,逼得陛下出此絕戶之計。”

史可法道:“士林一向以刀筆鋒銳自以為能。誰能想到,報紙之為物,竟能發動起如此浩大的聲勢。說起來,報紙也是陛下推行的新政啊。”

浮雲先生搖頭道:“口誅筆伐是一者,辭官求去又是一者。這兩者分明就是陛下那邊蓄力以待,讓眾人擺明車馬,亮出刀槍,然後借力回擊。明公且試想:江南士林若是沒有鬧出這麼大的動靜,沒有如此眾誌成城,陛下要撤除兩京製度,豈能如此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