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雜牌軍的出路(3 / 3)

事實證明,大明這些在亂世之中苟活下來,還能保存實力的雜牌軍首領,都是些懂得見風使舵的人物。

這些雜牌軍的首領,入京之後,發現朝廷給他們的高官,大多數都是空頭職務,根本就沒有具體的職權,瞬間就知道了陛下的意思。

但是大勢在徐梁,他們可以鬧,但是終究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與其折騰一場,身死人手,最後什麼都落不下,倒不如見好就收,配合朝廷的整編,皇帝不是瞎子,配合他老人家,說不準還有意外的驚喜。

隨著滿清逃出京師,天下的局勢越發的明朗,擺在這些將軍麵前的道路也就越發的清晰和簡單了。

要麼投靠皇帝陛下,穿新軍裝,聽朝廷的號令,將來甚至有個不錯的發展。

隻是這條路開頭最難走,非但要清點兵額,聽說日後所有的好處都沒了。還要受監軍、讚畫和軍法官的掣肘。

第二條路,就是直接上書朝廷,要求解甲歸田。如今天下經過動蕩,有很多無人區,那些田地隻要經過耕種,肯定是可以得到不少零食的。

這些年在軍中都攢下不小的積蓄,歸鄉之後,買個上千畝地不成問題。下半輩子安安穩穩當個地主,比什麼都好。隻是如此一來,一身戎馬也就到頭了,以後再沒有呼風喚雨的機會,最多也就是個鄉紳,雖然安穩,但總有些落魄的感覺。

第三條路就是條險路了。索性上書朝廷,帶著兵馬去遼東,既遂了上意,也能保住實力。哪怕日後在遼東墾荒,那一大塊地方仍舊是自己的地盤,說不定還真能就此光大家業,成為地方一霸!

性格決定命運,不同的人選不同的路。

真心想留在軍中出人頭地的少之又少,願意領兵去遼東的也是鳳毛麟角,想就地安置的卻占了絕大多數。這些軍將多是山陝人氏,相比自家的苦寒、幹旱、貧瘠,長江沿岸就像是天府仙境一般,自然不願再回去受窮。

李岩對這個結果也是滿意,在做好一應準備之後,以兵部名義上了奏疏,順利通過了內閣的票擬,送到徐梁麵前。

徐梁正為內政的事日夜費神,見到了這份奏疏之後,飛快寫下:“善。繼續。”

發兵科給事中。

兵科歸籍之後,自然有副本發回部裏,交由職官辦理。每過五日,兵科給事中就要將本科的案卷送到內閣備案,同時還要監督部務辦理進度。等項目徹底完成之後,所有案卷都應該留在內閣,給事中手裏的那一份則要在核查後焚毀注銷。

如今六科廊就像是被惡婆婆壓製的小媳婦,再沒有當年的囂張跋扈,對部裏雖然還是橫眉冷對,但終究收斂了許多。這是祖宗給他們留下的“科參”職權,卻也沒說不能革除。

在山東時候,徐梁為了避免扯皮和口水官司,將六科的權限限製在涉及“錢糧”的事項,而且隻能對其中合法性進行審查,不能審查合理性。如此一來,六科幾乎無事可幹,權限大大縮減。

如今回到北京,國家重上正軌,徐梁也就漸漸放開了六科脖子上的枷鎖,允許他們再次履行科參之職,監督本部工作進度——包括官吏遲到早退等工作紀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六科對本部事項、決策的“合理性”進行質詢,寫成報告提交通政司。

至於最重要的“封駁”之權,徐梁不願意放手,六科也沒人敢在這個時候討要。

一想到自己要做的事被一幫激進的小年輕反複頂回來,自己還隻能幹瞪眼……這種皇帝誰要當?

從這點上來說,徐梁可以算是再度加強了皇權,將大明的君權專製推進到了一個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