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一筆經濟賬(二)
朱慈烺猛然從雲端跌入深淵,張口結舌了半天,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對於朝廷的歸屬,往好聽裏說,這朝廷是皇帝的朝廷。
往實際出說,這朝廷是天家和士大夫的天下。
可現在看來,自己跟之前父皇的想法,實在是太單純了。
此時此刻他感覺腦子裏就像是一團漿糊,大明到底是誰的大明,到底該如何引領這個龐大的帝國,如何確定正確的方向和策略。
這些絕不是靠書本知識和年資閱曆就能解決的問題。
雖然不做皇帝了,但是朱慈烺對於知識的渴望卻非常明顯。
這回的五千多萬兩贓款打開了朱慈烺思考的大門,讓朱慈烺發現自己麵對天下事竟然如此陌生。曾經隻知道沒銀子的日子難過,現在真有這麼多銀子,卻發現如果給自己使用,自己竟然不會用!
當年父皇九百多萬遼餉砸下去,連個水花都沒有,最後吳襄竟然說隻有三千精銳能夠勤王,而且還得先拿百多萬的軍餉出來。
這五千多萬的銀子,該怎麼用?
“這些銀子,陛下您可有甚想法?”朱慈烺問道。
“朕已經與閣部商議了主意,準備用這筆銀子開辦一家銀行。”徐梁道。
“銀行?”
“是發行寶鈔的衙署。”徐梁道:“其位與戶部持平,又獨立行事。”
“寶鈔一向是戶部發行,為何要獨立出來?”朱慈烺問道。
“因為寶鈔這個名字不能用了。”徐梁歎了口氣。
大明的寶鈔並不屬於金融進步的產物,從名聲來看簡直遺臭萬年。
太祖高皇帝當年沿用宋、元製度。以為寶鈔可以節省人力和金屬貨幣,卻根本不知道紙幣誕生本意是解決流通不便、以及市場貨幣流通量不足的問題,進而錯誤地認為通行寶鈔就是一座挖不盡的金銀礦。
其他的朝代,雖然也有紙鈔貶值的情況,但是他們本身卻有儲備金,不至於徹底的崩盤。
可大明通行寶鈔作為一種不可兌換紙幣,本身不能換成真金白銀,靠的是官府權威和信用。而官府竟然不許百姓以寶鈔納稅,一定要繳交實物,這簡直是要將寶鈔推向絕路。
更絕的是。殘舊寶鈔要兌換新鈔另要加錢,就連紙幣替代天然貨幣減免自然損耗的功能都剝奪了。
光是如此還不能說明國初的“經濟掌舵人”的花樣作死。為了保證寶鈔的地位,朝廷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禁止白銀流通,直到嘉靖之後大量白銀湧入才漸漸解禁。這就導致了市場一邊需要寶鈔,一邊寶鈔又因為信用不足而持續貶值。
如此種種原因相疊加,寶鈔除了作為一種貨幣符號。在宮中也指代帝室用的手紙。
估計百姓們也這麼看。
但更奇葩的是,有的時候,朝廷印刷紙鈔的成本又特別高,後期甚至出現過,朝廷為了發放紙鈔,而不得不跟民間兌換的情景。
而民間也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紙鈔收藏家。
天啟年間就有人提出重新發行寶鈔,以解決國庫不足用的問題。崇禎十六年,蔣臣在國家最為難的時候舊事重提,得到了崇禎皇帝的支持,升為司務,參與寶鈔發行事宜。隻是很快就迎來了甲申國變,連製造寶鈔的木材都沒買到就流產了。
朱慈烺帝聽陛下有意要發行寶鈔。很是奇怪:“既然已經有了銀子,為什麼還要發行寶鈔?”
當然是賺取利息!
徐梁本身不是金融、經濟專業出身,對於貨幣市場的了解隻能算是小瓶子水晃蕩。但他知道一點,鑄造銀幣、金幣就是為了摻入其他廉價金屬,博取麵額與實際成本之間的孳息。比如用半兩的白銀摻上鉛,鑄造出來的銀幣上寫著“一兩”,當做一兩白銀流通,朝廷就賺了去除成本之後的銀子。
這種小聰明很早就為古人所用。王莽將之做到了極致,小小一枚銅錢上可以當五、當十地用,最終導致經濟崩潰,被史家冠以剝削百姓的惡名。
紙幣比金銀幣成本更低,所以本身能取得的孳息也就更高。薄薄一張紙,你說它能當一百兩銀子用,它就是一百兩銀子。傻子都知道這是一本萬利。甚至是幾乎近於無本買賣的大好事。
關鍵是得有人信。
“為了日後溢出本金發行,首先得建立信用。若要建立信用,無疑是用真金白銀換鈔票最有說服力。”徐梁道:“給百姓一兩銀子的鈔票,就要讓他能夠切實換到一兩銀子。而且還要真正讓他相信鈔票能夠當銀子用!如此過個十多年,百姓覺得鈔票和銀子沒區別了,自然就會使用鈔票。”
“如果百姓拿了鈔票就換成白銀,最後國庫裏豈不是隻有一堆廢紙?”朱慈烺大為不解。
“所以重點還要流通。”徐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