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 進京(2 / 2)

從大明門入承天門。就算是入了紫禁城。等徐梁一進承天門,禮樂聲聲,歌舞引路,長達兩裏路的儀仗排列端整,一直排到皇極殿。

皇帝到了端門前,端門和午門同時鳴鍾奏樂。迎接皇帝回宮。從午門繼續北上,過內金水河,到皇極門。這裏也就是常朝時禦門聽政的地方。此刻皇極門已經大開,皇帝在身著朝服的閣部大臣簇擁之下過了皇極門,在皇極殿禦座,向天下宣告皇帝親征凱旋。

如此才算入城禮儀告一段落。

翌日一早,徐梁還要早起換了祭服。前往太廟祭告列祖列宗。盡管這些祖宗都不是他的祖宗,但是他承襲的是朱家的天下,要想不祭拜這些祖宗,必須將這些人請出去,而徐梁先前讓朱家人先行祭拜,做的就是這般考慮。

因為住進太廟的,以後肯定不是朱家之人了。重新建造太廟,也是遲早的事情。

再然後還要前往天壇祭天祈年,地壇祭祀皇地祇神,絕對是對身心的巨大折磨。身為君主,徐梁知道,這是做給別人看的,但是卻也是一位君主皇權至高無上的表現,所以他雖然內心覺得非常荒唐,格外認真莊重。

徐梁雖然也很吃力,但精神卻很不錯。看著有些萎靡的皇長子,語重心長道:“你也該好生學學天家禮數,將來皇父年老體邁時,就要你來代祭了。”

皇子乃是皇後所出,尚且年幼,在父親麵前,總是表現出幾分畏懼之色,讓徐梁心中有些不喜,但自己在臣下麵前,確實有些過於威嚴,孩子畏懼自己,也是正常現象――

四月十六,徹底結束了回歸京師的一係列禮儀活動,徐梁終於理直氣壯地踏上了皇明的權力頂峰。

清晨卯時。宮門開啟,官員們早就午門前列隊等候了。

等到天快亮的時候,徐梁到了皇極門。此時皇極門不會開啟,已經設了金壇,左右侍衛持傘、牌而列。

其下是文武兩班分東西而立。

明朝朝會的規模是曆代頂峰,隨著太祖高皇帝年邁之後,方才漸漸簡化而隨便。即便如此,英宗即位之前,仍舊是百司於早朝奏事。宣德十年正月,宣宗駕崩,英宗即位時隻有九歲,所以輔臣提出一日隻奏八件事,而且年幼的皇帝隻需要按照各部奏事的內容答複“某部知道”就可以了。

到了成化二十一年,又詔暑寒日奏事毋得過五件。由此公朝決政製度徹底被形式化,這也是嘉靖、萬曆皇帝不上朝的一個原因。因為即便他們上朝了,也隻是一番承接旨的儀式對答。

直到崇禎朝,早朝仍舊沒什麼改變。崇禎在位的前十七年裏,不上朝的日子加起來不會超過十天。人們以為這是他勤政的表現,其實是他對儀式的熱衷。

今天的早朝卻有些不同。雖然明麵上還是一些虛應故事的過場,但其中卻有一項任免官員的聖旨。這道聖旨之中起用了大量的新朝係低級官員,他們甚至沒有資格上朝,隻能在午門外叩首謝恩。

這件事雖然是對既成事實的追認,卻也是徐梁正式對朝政施加影響的宣告書。

從這次早朝開始,大明的權力中樞重新確立,任何有敢質疑朝廷合法性的人,都意味著兩個字:謀反。

《皇明通報》在頭版頭條發布了早朝答奏的之事,散發天下。

即便是兩千裏外的江南,也拿到了這期的《皇明通報》,終究有人能夠看出其中的意味。

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天下大定,又可以恢複往日生活的時候,徐梁卻不這麼認為。

四川雲貴都還處於戰爭狀態,遼東的戰事仍在決戰之中。國內的經濟、民生亂得一塌糊塗,如果不著手整頓,勢必會導致自己的新政人去政息。

甚至人還沒去,政就已經息了。

幾日,然後循序漸進,一旬上朝五七日。繼而三五日一朝,最後變成逢己日上朝。

徐梁卻覺得這種漸變就真成了懶惰,既然自己這邊說了沒用,隻有讓文官們點破了。

徐梁駕禦皇極門,開始一天的工作。因為沒甚要事,答奏過程一如既往,很快也就結束了。隨後徐梁文華殿,開始與大臣問政。

文華殿東西兩側的本仁殿和集義殿已經裝修整改,換上了山東運來的無色玻璃,顯得格外亮堂。原本在文華殿南麵的內閣就此搬進了文華殿內,排位前三的學士閣老在本仁殿有各自單獨的直房和公事房,排位在後的閣老在集義殿辦公。

如此一來,徐梁在文華殿辦公,找幾位閣老議事就方便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