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 鐵甲士度海複國土,忠勇輩持棒殺醜虜(1 / 3)

第七百八十一章 鐵甲士度海複國土,忠勇輩持棒殺醜虜

有道是,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

手無寸鐵的百姓,在生性殘忍的滿清韃子麵前,絲毫無還手之力。

莫要看對麵隻有十幾個人,甚至隻有幾個人,可他們也不敢輕易反抗。

實在是敵人的騎兵速度太快了,一群老百姓殺了幾個韃子兵,後麵便有大規模的騎兵衝殺過來。

都知道南邊的明軍越戰越勇,這些韃子一敗塗地,可真的殺起老百姓來,他們手中的刀依然鋒利。

所以可憐的百姓,隻能被繩索綁縛,像是牲口一般,被人趕著奔赴遼東。

在滿清開始逃竄之時,明軍也迅速作出了反應。

首先是第二師,徐敬業派出第三團駐守天津衛,接替第新一師的防禦。整個防線變成第二師主力、騎兵團防守,馮先奇虎豹騎策應,第一師撤回滄州府,展開秘密的登陸作戰訓練,同時進行部隊修整,調整軍官。

其次是組建西北建設兵團,由原李自成逃逸兵將,閆東山擔任兵團長,羅震擔任副兵團長,半兵半耕,拱衛西北的防務。雖然西北號稱建設兵團,但是在軍隊配備上,卻沿襲了西北九邊重鎮的風格,人數不僅僅不會低於主力師,甚至還要多出一些。

另外羅震自帶一個特戰大隊,負責對蒙古部落進行偵查威脅。

再次,便是將李自成原有的部隊,進行整編,編訓為新軍第五兵團,駐守寧夏。

另外,徐梁親自挑選軍校回爐重造的高材生,外放到蘭州,吸納當地的兵員,降兵降將,組建第六兵團。

第五、第六兵團看似在防備北方的蒙古入侵,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蒙古已經成為爬蟲,不敢對大明造次,他們真正的意圖,是成為兩把尖刀,直至吳三桂的後背。

政治投機者吳三桂雖然沒有接受整編,但是經過長時間與兵部磨合之後,兵額減少為三萬,至於其他的士卒,隻能打散,被迫轉為工程部隊。

陸續被徐梁抽調走精銳之後,吳三桂也終於意識到,這天下終究是把他給淘汰了。因為西安城高,經過整編後第四建設兵團軍力雄厚,第五、第六兵團又如兩把利刃插在自己背後,他隻能忍痛蟄伏,將兒子吳應熊送入行在,祈求皇帝賜婚,可皇帝的女兒是不會嫁給他的,那是大明最璀璨的明主,無奈之下吳三桂隻能退而求其次,讓他兒子吳應熊與鄭誌龍之子鄭成功一道,進入帝國陸軍軍事大學深造,成為人質。

不過兩位軍二代,在軍中的成績都非常優秀,都混到了大校軍校,這讓兩個昔日的大佬都有些哭笑不得。

甚至吳應熊屢次給吳三桂寫信,勸說父親,說不入帝國軍隊最核心的地方,永遠不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強大,父親一定要放下不臣的心思。

這樣兒子和您才有機會名垂青史,成為民族英雄。

徐梁知道,吳三桂還是非常愛自己的兒子的,當初造反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想要將兒子接走,隻是吳應熊不願意跟他一條路跑到黑罷了。

這讓晚年的吳三桂即便是造反,也沒有勁兒頭,連個繼承者都沒有,造個屁的反。

至於四川方麵,目前明廷的軍隊暫時不能抵達,隻能招撫李定國,由他負責剿滅不沉勢力。

在李定國改旗易幟之後,李化鯨的山地師終於解放,轉身進入對於湖廣區域的控製。

二月。所有人都在忙碌,為下一步收複北京和攻戰遼東做準備。東廠廠督方晴親自進了北京城,最大限度發動當地情報組織,服他們跟隨清軍退往關外,以包衣阿哈的身份在關外建立情報網。

雖然難度極大,但方晴對這些饒影響力同樣極大,足足一百四十四顆種子混雜在哭聲震的難民隊伍裏前往萬全陌生的世界。

在東廠緊鑼密鼓做準備的同時,軍情局也開始悄悄尋找通遼的商人,安插耳目,力求為大軍複遼做好情報工作。

在大明大肆征兵的政策確定之前,西北光複區的官員之中,江南的書生就成了氣候。

現在大明北方的官吏像是機器一般,在徐梁的掉東西啊,高頻的使用者,卻依然感覺不夠用。

江南許多不得誌的文人去了北方,原本隻想做個西席先生,卻誰料喜出望外的可以被選拔為知縣,乃至於知州的位置。

國朝中興,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隻要有真才實學,德行可敬,便可以入朝為官,至於那惱人的八股文,早就成為了曆史。

能人上,庸者下,這便是亂世出能人的原因。

這些人才,如同過江之鯽一般,湧入徐梁的網中。

隻要通過行政考試,再在地方實習一段時間,便可以進入政法學院,行政學院,去重溫一遍“禮義廉恥”,然後背熟基層工作各種製度。

快則一月半,慢則三個月,這些讀書人就可以踏上實踐崗位了。其中固然有人會以身試法,卻是白白給都察院提供了練兵機會,更多的人還是乖乖按照製度辦事。——尤其是看到那些血跡未幹的腦袋,誰都不敢大意。

徐梁也終於體驗了一把明太祖才能體驗到的快感,那就是人才源源不斷,不聽話,貪腐之輩,趕緊問斬,給其他人讓路。

等著上位,有能力的人,大有人在。

大明可能缺軍人,但絕對不會缺想要當官,坐轎子的人。

尤其是當下朝廷的官員福利待遇,比起明朝強上不止十倍,雖然苛刻,但是卻可以養家糊口,過上小康的日子。

難得是,如今做官,很少被百姓罵街,鄰裏關係也非常不錯。

徐梁深感這也是個辦法,予以采納,開始征募南兵。

在原曆史時空中,此時江南諸省的“奴變”已經到了噴湧的臨界點,這場募兵正好為不願世代為奴青壯提供了一條出路,讓他們進入軍中,憑戰功闖下前程。同時因為皇帝本人對戰士的看重,若是身在奴籍的壯士參軍,其父母子女登時脫離奴籍,定立戶口,成為平民。

至於因此受到影響的權貴之家,皇帝也給他們指了一條明路:訴訟。

明代有律有例,律是不變之常法,例卻是針對一時情況的臨時規矩,有的來自聖旨諭令,有的來自六部規製。徐梁前世的根底就是法學,玩弄法律武器誰人能敵?早就有參軍立籍的條例通發全國各周府縣,那些富戶人家要想打贏這場官司,除非能將朱家從皇位上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