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軍法部(2 / 2)

無論是參謀還是訓導都對胡鶴這顆新星秉持著看好態度,而且相信唐河一戰是奠定胡鶴在軍中上升渠道通暢的基石。

軍法部卻不這麼看。主要原因就是唐河一戰的戰損比過高。

胡鶴所部戰損比接近六成。

按照軍典,如此之高的戰損比必須啟動對主將的審查機製,從參謀建議到主將做出決策的理由,結合戰功的影響力,判斷付出如此之大的代價是否值得。

就算審查認為沒有問題,都可能影響軍官情緒和士兵士氣,所以無論結果如何。撫恤和士兵的嘉獎還是會在第一時間下發,最後才會輪到主官:也就是胡鶴。

也因為決策審查機製的啟動。唐河之戰上《軍報》的進程被總訓導部叫停。

萬一審查下來是主官貪圖軍功,輕敵冒進,那就太打臉了。

上麵派下的軍法官在高燕得知情況之前就已經前往倒馬關了。因為胡鶴之前的劉良佐首級之功,加上陛下陛下的口頭表揚,使得軍法處也不得不謹慎行事,派了幾個年紀老成的人去。

軍法官的報告結合十人團的密報,最終由軍法部做出審查結果。

不過最終定論還要結合總參謀部對戰果的評定。

李岩並不願意在大戰之際分心處理這種事。如果他是大帥,根本不會讓人有機會提出這種質疑。亂世人命不值錢,戰損過半算什麼?隻要能打贏了仗才是根本。

不得不承認,這是明軍主流思想,因此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殺良冒功、女扮男裝——將女子首級化妝成男子……種種這些都被有意無意的接受,乃至縱容。相比之下,胡鶴這算什麼事?何況軍法官自己的調查都認定,胡鶴的軍事決策符合程序,而且個人理由充分。

“陛下,總參謀部的意見是:唐河之戰攔截了三千蒙古騎兵進入北直腹地,避免了後方不穩的隱患,此為上功。又,胡鶴麵對十倍敵軍,能著眼大局,拚死奮戰,振奮我軍心士氣,此為上功;再又,胡鶴不顧接連力戰,領兵智取倒馬關,將蒙古騎兵堵截在山區之中,為我軍擊潰此部人馬實有大功。故總參謀部建議:審查程序就此終結,胡鶴本人不存在任何錯失。”

李岩見了徐梁,朗朗報上總參謀部的審查意見。

徐梁手中同時還有一份書麵意見,內容大同小異,早在他一目十行之下讀完了,也用朱筆批示了:“可。酌情計功。”

李岩之所以親自再來說一遍,主要是為了後麵的話:“陛下,如今戰況緊急,前線一日三變,能否暫停對軍事主官的審查之製,以免傷了將心,使得前線軍官不敢決策?”

“不敢決策難道就不治罪了?”徐梁反問道。

李岩一愣,這才想起來,要在陛下陛下手下討生活並不容易:決策失誤要承擔“庸蠹無能”的罪責;錯失戰機要承擔“優柔寡斷”的罪責;損失過大要承擔“貪功冒進”的罪責……

隻有打贏,且贏得漂亮,才算是無罪。

好在陛下陛下從不吝嗇獎賞,隻要真正立了功勳,天大的禍事都能替你包下來。雖然有人說這種護短會讓軍中驕縱跋扈形成風氣,但換成自己身在陛下麾下,想想還是有些暖意的。

“太祖高皇帝治軍、治官是史上排得上號的嚴苛。”徐梁緩了口吻:“但是不到三百年,曾經一掃蒙元鐵騎,戰勝各路英豪的大明軍,竟然淪落得見到流寇都要退避的地步。這是為何?”

這個題目實在太大了,李岩一時語噎,皺了皺眉頭,沒有回答。

徐梁又道:“戚家軍時候還沒聽說軍中有家丁,到了毛文龍的東江鎮,竟然有百多個義子。聖天子召見吳襄,要關遼出兵三萬,吳襄奏對稱領著數萬軍餉,隻能養三千敢戰之士……林林總總,我歸結為兩個字:情弊。

“有這些情弊,當兵隻是為了吃糧活命。既然是以活命為圭臬,自然是闖來降闖,清來降清……就為了活著嘛!”徐梁看了一眼仍有些惑色的李岩,道:“我訂立這些規製,就是為了盡最大可能杜絕情弊……雖然很可能杜而不絕,但必須著手去做。一旦上麵鬆一條縫,下麵就是一個大洞!別說三百年,三十年後這支強軍能否還在都成問題。”

“千裏之提潰於蟻穴,陛下所言極是。”李岩見陛下如此堅定,也不願硬頂。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開了頭,一定要幾代人將之貫徹下去,怎能剛開始就有所動搖?”徐梁道:“其實換個角度看看,這種審查何嚐不是對武將的保護?即便千載之下,人們也知道胡鶴此戰的確沒有草菅人命,更沒有以萬千枯骨鑄就將星。這不比一枚金章更要緊?”

李岩由此一想倒也的確是這麼回事,抵觸之心頓時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