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吳三桂欲改旗易幟(2 / 2)

即便多爾袞真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徐梁還有第二道保險。

遼東。

魏鷹部已經做好了渡海準備,第一批三千人將在八月初乘船東渡皮島,建立寨堡。充分發揮工程部的實力,絕對是最為穩固的根據地。

次日會有第二批登陸部隊在參謀長張還朝的帶領下登上鹿島,建立觀察哨。隨後由遠而近占據遼海諸島,囤積資源,接納遼民,開展對遼東的軍情工作。

如果多爾袞真的舉全族之兵要在北直與徐梁決戰,魏鷹就會立刻攻打旅順、寬奠、拔除朝鮮境內的清軍駐點,繼而一路北上,直搗沈陽。

“如果建奴連老巢都不要了呢?拿關內的土地換遼東那種窮鄉僻壤,他們不是還賺了麼?”有人低聲發言道。

演義小說中常有某智多星掐指一算,斬釘截鐵道:“我料此人必當如何如何。”

這已經成了小說家塑造智謀之士的常用手法。固然不排除有人天賦異稟,見人一麵便能推算其品德秉性。但更多的情況還是運用分析手法,推測此人的心理狀態和習慣,從而獲得一個可能性最大的選項。

在是否放棄沈陽的問題上,隻看多爾袞一個人是不行的,還要看整個滿洲族的群體心理。

滿洲族本是南下的通古斯人種,後來遷徙到了大明建州衛,為了獲得一個合法居留的身份,便冒稱是金女真。

這支女真在與遼東真正的金國女真部落征戰數十年後,為了獲取民族認同,更是將女真化貫徹到底。奴兒哈赤建立了“大金”政權,正是出於這等考慮。

也因此,這個女真部落對於女真傳統是十分輕視的。他們也如同其他女真部落一樣以漁獵為生,但更善於學習其他部落的先進文化。先是從野人時代進化到了部落時代,後來又學習蒙古的兵民一體,由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製度。再後來趕上李成梁的“以夷製夷”,學到了明軍戰術、軍製,以及築城。

建州女真與其他女真的最大區別,就是會築城而居。

這無疑增加了人民在惡劣自然環境下的生存能力,也保證了他們在與其他部落交戰時占據上風。滿人對城池的崇拜因此而起,隻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城池,才有安全感。這個習慣延續到他們入關之後,修建“滿城”獨居。

雖然他們重視城池,但因為文明程度太低。所以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城市群落。因為技術水平太低,所以在攻城、守城方麵隻能被明軍嗤笑。在大明最為沒落的時代,明軍對建奴聞風喪膽,但隻要憑城而守,卻能堅持經年。

沈陽城是大明在遼東的重鎮。最初並不如遼陽那般吸引人。努爾哈赤看中了沈陽的戰略位置,不顧眾人非議,從東京(遼陽)遷都沈陽,定名為盛京。滿洲人三代居住此城,已經將之視若己物,要說放棄哪有那麼簡單?

徐梁更是從後世大清所作所為加以印證。即便到了康雍乾三代。滿洲人在關內的統治已經徹底鞏固,可仍舊堅持柳條封邊,不許漢人去滿人故土。更別說順治年間,滿洲人一直做好了退守關外的準備。

所以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一旦遼東震動,滿洲人肯定不會坐視不理。

若是黃台吉還活著。或許能夠頂住壓力。然而多爾袞並沒有他哥的威信,順治更隻是一個孩童,誰都鎮不住歸家心切的大軍。

“戰爭沒有百分之百的事。”徐梁道:“雖然多爾袞死活南下的可能性極小,隻要有人提出來了,咱們就不能不重視。”明人如此想,就不排除滿人也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有這樣的想法,誰都不知道曆史會不會腦抽讓它成為現實。

“所以各縣巡檢司五中抽一。組建巡檢營,作為後備。”徐梁道。

巡檢司負責縣境安全,大縣數百,小縣數十,兵員來自新兵營中被淘汰的新兵,屬於現役編製。徐梁臨時搭建起這麼一支後備軍,並不指望他們在戰局不順的時候扭轉乾坤,而是用來轉移軍資、百姓,維護大軍南撤的道路通暢。

“巡檢營的設立與戰事不相關聯,總參擬定人選報兵部發文。”徐梁道補了一句。

夏季攻勢進入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安南運來糧食留了一半留作軍糧,剩下的主要運往山西、河南,最大限度救濟百姓。反倒是山東在充分利用地利之後,勉強能夠用紅薯玉米等半糧充饑,基本維持在生存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