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吳三桂欲改旗易幟
首先是吳三桂慫了。
對於是否繼續給大清賣命,吳三桂多了幾分遲疑。相比其他的賣國賊,吳三桂感覺自己簡直就是個愛國青年。
他最大的過錯,就是因為陳圓圓和父親放清軍入關了。
但是自己對付的對手,一直是創賊李自成。那個害死了軍父的男人。自己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就是為君父報仇的忠義之臣。
所以自己隻要不跟南朝對抗,就可以投降。
吳三桂最初以為大清軍事實力強大,席卷天下易如反掌。依靠自己手底下這點兒人,是非常不理解的。
如今看來,大清也強不到那裏去。
相比之下,大明朝自從內部穩定下來,經過一段時間消化之後,軍力日益強盛,相比之下,大清雖然已經擁有了順天府,但是根本不懂得經營,儼然已經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按照吳三桂的分析,如果入關之後,半年之內如果打不到江南,就該采取守勢力,休養生息,待南朝內亂之後,繼續進攻。
可大清的權貴太短視了,他們就像是一隻隻聞到了肉味的獵犬,死活不肯鬆口,到現在勢力日益衰弱,最後的結果如何,已經很難說了。
“本王在關外時,曾聽說過一個故事。”吳三桂坐在軍中大帳,座下十餘將校,都是吳家的老人,也是廣寧軍的骨幹。
“有個屠夫晚上回家。路過一片樹林,覺得很累,就將沒賣完的肉用鐵鉤掛在了樹上,打算明日一早取了再去城中叫賣。”吳三桂緩聲道:“誰知他第二天早上來了一看,樹上哪裏掛的是肉?分明是一匹狼。”
“原來那狼被肉氣引了過來。跳起來吃肉,卻不想被鉤子釣住了嘴巴,肉沒吃著,反倒給那屠夫送去一張好皮。”吳三桂說完,自己先笑了。
看到王爺發笑,眾將紛紛跟著捧場,心中已經如同明鏡一般。當初的大明就像是那個愚蠢懶惰的屠夫,輕易地將國寶掛在了樹上。大清就像是那頭貪婪的野狼。而釣住大清的鐵鉤子,就是關內的富裕江山。
這則故事隻是說清廷應該放棄關內,以免戰線拉開太長,兵力不足被人擊潰。而最後那饒有深意的笑聲,則是告訴眾人:爺不伺候了。
吳三桂當然希望能夠重回遼西,那裏是他的根基所在。尤其是這回大清如果退出關去,內部勢必會有動蕩。所謂奴強主弱,隨著順治一天天長大,這份動蕩最終會演變成內訌。這無疑給遼西將門一個起死回生的機會,說不定還能打回遼東去。
不過明廷估計是不會答應的,所以當前得立足陝西,到時候帶著陝西一省回到大明,非但不是罪人,還是功臣。如果運作得當,說不定還能效仿黔國公沐氏,世代永鎮陝西,不比封王差。
隻是吳三桂很難想象,曾經不奉命不出京的錦衣衛,現在竟然會將觸手伸那麼長。他入秦之後理所當然要招募陝西本地人作為幕僚,這些人多是不得誌的讀書人,無所謂效忠大明、大順、還是大清。誰能想到,錦衣衛已經收羅了這樣一批讀書人,有些還是當年被陛下裹脅的被害人。
這些士子人投入清軍幕府之中,雖然不得信用,也不見有人待之高位,但軍中朝中往來文書多是這些人謄抄,乃至起草,絕對是一手消息。很多文件直接就抄寫兩份,一份發往北京,一份發往錦衣衛。
後世傳得神乎其神的錦衣衛,最早就是儀仗隊、親兵、打手……後來增添了偵緝的權力,也都是奉旨辦案,隨著朝中風向偏轉。在大明二百七十六年中,能夠保證錦衣衛獨立,不受東廠中官指使的錦衣衛指揮使,屈指可數。
徐梁最早知道真實的錦衣衛竟然如此窩囊,著實鬱悶了許久。
現在這種廣伸觸手、傳說一般的錦衣衛,一者是徐梁先知先覺,有心扶持。另一方麵也多虧了方晴對於情報方便的支援。
正是錦衣衛陝西所的努力工作,吳三桂的思想動態很快送到了徐梁手中。錦衣衛和總參軍情處對此情報分析認為:吳三桂有不臣之心,但要他改旗易幟並非易事。
吳三桂可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物,從來謹慎怕死。或許因為這種天賦,曆次大戰中他都能逃脫。雖然害死戰友無數,但自己總是安然無恙。想想當年他領著不足三十騎家丁,勇闖清軍大營搭救父親吳襄,誰能想到前後竟是同一個人。
清廷此時若是再從西線抽兵,倒是可能刺激吳三桂直接改旗易幟。而山西的情況也不明朗,多鐸還在苦苦尋覓強渡滹沱河的辦法。所以多爾袞無法集中所有兵力攻打北線,除非他願意將到嘴的肉吐出來。